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现在的刘澜用黄忠绝对不是因为他在哪一方面的能力出类拔萃,而是他的经验,数十多年的征战,可以说他是秣陵参加过战斗最多,时间跨度最久的将领,没有人的经验比他更丰富,也没有人比他对战局的把握更敏锐,在他未到秣陵之前,经验最丰富的几个人算上刘澜,也不过就关羽和徐晃,但是黄忠的经验却是他们三人加起来也无法比拟的。
而这就是刘澜为何会如此器重他,因为其他人有着天然的局限性,甚至是一些年轻的将领,更是连半点经验都没有,当然年轻将领也有年轻将领的优势,比如敢打敢冲,这是他们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最初刘澜会用陈果追击而不是黄忠,因为当陈果追击失败之后,他只能选择老而弥坚的黄忠,追上了江东军,就算无法歼敌,最少也不会再被击败吧。
如果是其他人,哪怕是派徐盛去追击,刘澜都会担忧他的处境,可是黄忠刘澜根本就不会担心他的安稳,这是对黄忠的信任,也是对黄忠能力的认可,刘澜急行军不久,便传来了黄忠与江东军开始交战的消息,虽然不知道前方战事如何,是吃紧还是黄忠取得优势,但如果吃紧的话,黄忠可能早就派人前来催他了,毕竟他可不是太莽撞的人,不会干出不顾一切的事情出来。
他判断黄忠那边的情况应该还算不错,最少没有兵败和性命的危险,但他不能松懈,必须要加快行军的速度,越早赶到战场越好,那时就不怕再发生任何意外,更不会担忧江东军是否撤走。
而在刘澜加紧赶来的时刻,江东军则对秣陵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杀敌与被杀,前进与后退,每向前一步他们都会付出惨重代价。
孙召率领的江东军先胜后败再胜再败,这一次反击如果无法取得太好的结果,没有击退江东军,那这一仗也就必败无疑。
好在两军现在奇虎相当,当然如果就整个战局来看,有着人数优势的秣陵军还是占据着一定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忠的眉头还呢舒展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毕竟迟迟没能想出破敌良策的他内心还是非常着急的,可是眼下不管是杜普哪头还是自己这里却始终没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这换成谁都会有些着急。
眼下他和孙召两人都在思考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才能击败对方,这是最终的目的,但却是眼下两人都很难实现的目标。
黄忠现在要破敌,除了正面对决之外,还有就是杜普能够从侧翼有所进展,如果他哪里能够突破成功,那这一仗也就算是彻底偏向了他们,当然相比于杜普,就从眼下的战局来看,如果真要有所突破,那也是他这里。
别的黄忠不敢说,但对局势的判断他还是有些心得的,当然看得出来杜普那边毫无进展,绝对不可能率先突破,反而是他所在的中军,战局着一定的优势,只要保持耐心,时间一长,取胜自然不在话下。
虽然九江军处于劣势,但是攻势却一点都不弱于秣陵军,哪里有半点像是一千多人在作战,气势相当惊人,毕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再正常不过了,当然秣陵军也毫不示弱,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击,两军交锋非常激烈,但秣陵军突然被击退,但只是后退了几丈,又发起了反击,非常迅猛,立即就把九江军打了回去。
当年第三次徐州之战前,黄忠随刘澜抵达广陵,所有将领齐聚一堂,共议第三次徐州之战,而在会上,刘澜提出了放弃青州甚至放弃徐州的建议,而在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如果黄忠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就算是支持他的黄忠,也必须退在一边,不能也不敢多嘴。
但是黄忠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说会有这个设想,是刘澜和他以及徐庶三人的共同研究制定,在这件事情上他发现自己和刘澜的想法出奇的一致,当然如果让他去解释为何要这么做的话,那黄忠可就没这个能耐了。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刘澜会在议事之时,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个形容实在是太形象了,反正他是想不到的,但必须要说刘澜的形容是非常恰当的。
而方才和江东军的交战,其实就有点两军都已经挥拳出击,这时想要靠伸出的拳头去击败江东军,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如果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的话,那就一定能够重伤敌军,而正是有鉴于此,所以秣陵军才会后退,而目的就是要收回拳头,再打出去。
可以说江东军被黄忠这一记重拳彻底打乱了之前所有的部署,虽然没能一击毙命,但这一记着实击伤了江东军,黄忠虽然不敢保证一定能彻底消灭他们,但因为这一记重拳,他却可以笃定江东军想要撤退的难度加大了。
当然这只是相对委婉的说法,毕竟战场之上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他以前又不是没有遇到过眼瞅着距离胜利一步之遥,却被敌军突围、逃走甚至是反败为胜,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回,甚至在其他战场之上也经常出现,作为一员有经验的老将,他自然明白此刻绝对不能骄傲,要不然他就不会只是在心中说江东军撤退的希望不大,而是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了。
黄忠优秀的领兵才能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的指挥才能,虽然他在分兵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知道分兵不会对最终的结果有任何改变,所以他才会这么去做,要不然以他的性格又怎么可能轻易冒险。
本来已经节节败退的秣陵军对他们进行了猛烈的进攻,攻势如潮,黄忠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微笑,他对自己之前的布置满意至极,如果他可以早些想到,并借鉴到本战之中,可能战斗早已经结束,而不会被托在这里这么长的时间。
黄忠甚至有种错觉,就好像秣陵军如同野兽一般仗着血盆大口正不断噬着江东军,就此一电,黄忠也该相信,这一仗的结果很快就会出现,也许连一炷香的时间都用不了,他们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江东军不断后退,孙召只能再次进行防御,收缩防守,并且拼死阻击,只不过他可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也难怪他愁眉不展,毕竟刘澜当时在回来的船上和他们二人商议之后,还又在议事的时候进行了眼睛,最终刘澜成功说服了众人,而接下来军师府的智囊们开始了对战役的整体部署和安排。
计划非常的周密,虽然最终的结果可能有些出入,但最终的结果来看,却是极其完美的,而作为最初的参与者黄忠当然清楚刘澜收拳的打发有多恐怖,此刻他更是活学活用,用在了对付江东军的身上。
作战计划是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证明的,而这一次更是正面了收拳出拳在作战的时候同样有着非常恐怖的效果,最少黄忠现在不就是靠着收拳的方式扭转了战局,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就不好评价了,但是如果能够顺利的话,一炷香的世家取胜还是很容易的。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他表现的越恐怖,江东军就越是跟你拼命,道理很简单,他们已经没有了后路,就算有,那也是击退秣陵军之后的事情了,所以他们不管秣陵军的攻势多么犀利,此刻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死守和停战,后者肯定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至于前者,拼命虽然是完全和坚持,这个时候谁还能估计那么多,就一个念头,哪怕是战到最后一人,也必须咬牙坚持住。
所谓不成功便成仁,此时的江东军就只有执行,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也要坚持下去,目的就只有一个,能够安全的撤退或者是干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依然记得刘澜在当众将面前授予他本次追击任务前,找到了自己,单独与他讲话,他从未见过刘澜会偶这样的表现,压力何其之大,很多人日都以为压力随着身份的提升会不断减小许多,殊不知压力只会随着身份与地位的提升不断增加。
因为最初的压力或许只是为了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而已,可是到了刘澜这个地位,秣陵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不都要靠他去做出决策?
他为什么设置内阁,只是把权利分出去,让张昭们更尽心尽力的帮他,而眼下他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大,必然来自各个方面,虽然不确定外部有没有来自曹操和袁绍或者是刘表与张津,但是内部的压力一定有,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多拖延一日,那就多消耗一日的粮秣,一个人一天的口粮不多,刘澜怎么都支付的起,但是几万人呢,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如果秣陵现在的情况还算不错,这些年一直休养生息,储粮多还则罢了,可问题是秣陵的情况他们这些人比是外人可清楚太多了,粮食若不是甄豫和糜竺,可能秣陵早就崩盘了。
秣陵的情况非常糟糕,因为刘澜在部队上的投入非常庞大,这个开销可以说是其他诸侯的几倍还要多,而这个花费也使得秣陵和他承受着很重的压力,张昭每日都会去威逼利诱刘澜,让他改变这样的一个军队政策,现在的秣陵,不光是要开源,关键在于节流。
开源与节流,才是眼下能够让秣陵经济有所好转的关键,但刘澜却只想着开源,他和张昭因此吵过多少回,结果无法说服对方的两人最后气呼呼的都转身离开,张昭不明白刘澜为什么如此坚持,刘澜生气张昭太过固执,给他添乱。
刘澜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在改善士兵的生存条件,或者说因为他主动花费巨资帮助士兵改善生活条件已经起到了对整个治下的影响,这么多年来,刘澜有一份各县的统计列表,除氏族每日可能三五餐之外,治下受到刘澜部队三餐影响的百姓超过了八成。
而除了一日三餐之外,还有就是肉食、果蔬也逐步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必须品,大力培养的医生开始毕业,刘澜借此开设的卫生、防疫机构遍布各个角落,刘澜还记得当年在辽东,一份统计就是他治下的百姓人均寿命不到三十岁。
这个比例让刘澜简直难以相信,因为不只是普通每日两餐只吃些面食和米饭,连点荤腥都见不到的百姓来说,他们的寿命能长?就算是氏族之内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活到六七十岁,要不然也就没什么古来稀了,放在在后世古来稀太平常了。
食品卫生医疗各个方面的落后造成了眼下的局面,而刘澜这些年在这方面不断做出努力终于得到了改善,光是辽东一地,不完全统计人均寿命提高了整整五岁,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汉代。
当然这还不算刘澜治下的其他郡县,虽然开展晚,但因为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如果人均寿命能够不断增加,想象一下吧,人口的爆发将会在未来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刘澜说他需要几年的发展时间,因为几年之后真的要比拼,光是人口他就赢了。
但是这只是开始,一切还在不断的改进与提升,他有信心相信他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更有信心相信把人均寿命提升上去,最少要让其他治下达到辽东的人均寿命水平,三十五岁看上去不仅是多活了五年,但关键是这是在汉代,平均提高一岁都困难至极,何况是五岁。
但他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对的,只要能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不断多与少,最终的方向正确,那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