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徐州之战,曹操始终清楚,他不足以战胜刘澜,所以必须要以袁绍为首,依靠自己的老友,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但经过这些年的交锋,他看出了问题,或者说郭嘉早就说过这些问题只是没有被他重视。
三次徐州之战,第一战曹操现身讲和,说是出于大意,以天子的名义来劝说三方势力退兵倒不如说是他借此名义来保住了彻底与刘澜翻脸的吕布,那个时候吕布是敌人,但随着局势的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吕布更有可能成为朋友。
但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徐州之战,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曹军参战甚至包括袁绍,但为何没能取得效果,说白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袁绍,在当时袁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拿下青州,但因为指挥员的失误,功亏一篑,但在这时,郭嘉提出的担忧并没有发生,所以曹操很自然的忽略掉了他一早的担心。
但到了第三次徐州之战,尤其是了让出青州之后,一切发现了改变,刘澜的作战意图开始变得模糊,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袁绍与他的谋主们在战略制定上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为何会如此说,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袁绍内部出现了南下兖州与南下徐州的争论。
并因此而导致了颜良最终战死沙场,甚至一度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局势,这个时候,他才猛然反应过来,郭嘉一早的担忧发生了,这个时候他只能找上门去劝说袁绍,因为他很清楚,徐州之战离不开袁绍,想要赢就必须依靠袁绍。
而在损失了颜良之后,袁绍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也必须要做个样子,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袁绍才真正将主力南调并派到了徐州,袁绍终于在南下兖州与徐州之间做出了最后的抉择,再一次选择与他们联合,攻下徐州已经势不可挡,不管刘澜应战与否,徐州必然不保,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刘澜就算是敢应战也只会大败,所以这才是刘澜主动后退的原因。
这些话,郭嘉曾经都有分析过,当时曹操的回答只有三个字,我知道,毕竟这一切在当时的前提下太过遥远了,曹操当时也许会考虑,但还是要根据战况的发展来制定更为合理的部署,只是刘澜果真一战不打就退了。
刘澜的选择,曹操必须要承认,就算嘴上不说,但心里也一直说着一句话,就是他做出后撤的选择是最合理最正确的选择,不然的话他们肯定会让刘澜在徐州城惨败,将其重挫之后,那么关羽也就没有实力抵抗了。
郭嘉此来,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说些联络徐州氏族让刘澜自乱阵脚这些话,因为现实已经败在面前,或者说他和袁绍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争夺徐州,所以他和袁绍结盟,是战胜刘澜的关键,但击溃刘澜之后呢?
其实最近郭嘉听到了一些消息,对于他们并不是很有利,那就是夺取徐州就是为了安抚徐州百姓,虽然李典对百姓进行了一番大屠杀,但这无疑被视为是一次对徐州各郡的震慑,毕竟曹操现在已经抢占了先机。
而这一次出现情况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抢占徐州,虽然这也风言风语说什么曹操抢占徐州就是为了在击退刘澜之后能占据徐州城,也就是说袁绍的部队出功出力,而他们来采摘胜利的果实,毕竟高览占据彭城,虽然也是徐州第二大都市,可如果徐州城被曹操所占据的话,那他们得了彭城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挑拨离间。”曹操直接为这件事定下了基调,但就像郭嘉的回答,他们无法找到信息的来源,甚至就算调查也很难找到真相,能干出这件事情的可不只有刘澜,冀州也有这个肯能,甚至是他们内部的一些人,都有这个可能。
“卑职觉得应该不会是冀州的人,在这个时候这种事情冀州的人就算清楚也不会说出来,这只会让双方都处于被动之中,所以卑职以为冀州是不会用这样的事情去冒险的,而我们内部的一些人和刘澜,则就很难分辨了,但这件事对谁有利的角度来看,还是刘澜最大,或者说这个时候也只能往刘澜身上说才最符合我们的利益,毕竟我们和他在交战,往他身上说矛盾依然只集中在一点,但牵扯其他人进来,不管真相如何,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处境变得尴尬,甚至导致徐州之战毁之一旦,反而便宜了别人。”
曹操许久没有说话,这是实情,也是实话,这时候就算是知道是冀州和内部那些人捣乱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晓,全都推在刘澜的身上,更何况这件事情压根就没有任何头绪,无从查起,当然也只能往刘澜身上说了,他的可能性最大嘛,说出来也最让人们相信,毕竟刘澜在败退之后,做出任何事情来都不奇怪。
“这件事,我会亲自派人去一趟彭城,向高览解释清楚。“曹操看出了郭嘉的犹豫,立时想到了他在担心什么,开口说道:“这个时候需要尽可能的消除我们双方之间的误会,相信这件事情可能也会让高览有所担忧吧,这样一来也能让他消除戒心,大家可以继续同心协力。”
“如果高览借此机会提出所要徐州的要求呢?”显然郭嘉的顾虑还有其他的原因。
“让。”这一次看起来好像是一次同盟,可说白了曹操需要借助袁绍的实力甚至连物资也需要他的提供,吃香太难看了,可能最后全部落空,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就算他不想做出妥协都不成。
他现在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消灭刘澜最少也要把刘澜赶回秣陵,为此他可有接受一切,就算是最终徐州什么也得不到,也得妥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他知道一点,现在得不到,不等于以后得不到,徐州是他的囊中物,他夺徐州显然要比袁绍守徐州更有优势,正是看通了这一点,所以曹操才敢说出可以做任何妥协这样的说辞来。
两人已经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有些话无须说的太直白,以前的二人还会玩一些把两人看法写在手心的事情来,但现在不用了,因为每一次手心内的答案都一样,甚至连写什么内容都一致,那再写下去也就没那个必要了,所以说一些话二人说出来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郭嘉有些忧虑,道:“曹公心怀天下,一个徐州城自然不为所动,可是对其他人来说放弃徐州也许会有些意见甚至不同的想法出现,毕竟死了那么多人,再加上是徐州的治所,就这样让出去……”
“意见肯定会有,这个我心里清楚,我会找他们去谈,至于许都里的那些人,不用担忧。”
郭嘉一下子笑了起来,许都那些人为什么不用担心?一句话聪明如郭嘉就嗅到了其中的深意,虽然他之前提过一个大胆的建议,但曹公一直以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是思想准为由拒绝,这本来就很困难,学董卓来震慑群臣的事情,曹操如此爱惜羽毛之人又怎么可能干呢,但现在看来,他们步步紧逼最终还是逼的曹公要与他们彻底撕破面皮了,这样也好,有些事情,早解决比晚解决要好,当机立断比拖着要好,现在不解决,等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再想解决可能就困难了,尾大难除,到时候可能想动他们都没那个机会了。
“曹公如果打算杀人立威,卑职到有一个不错的人选。”
“不,还没到那个地步,我会用其它的方式,没必要像董卓李催郭汜那帮武夫那般下作。”这类事情如果动用武力,那也就显得他太过无能了,甚至连他自己都要看不起自己了,既然有更好的办法,直接将他们震慑住才是最好的结果,而让他们害怕则毫无意义。
这些人,毕竟已经不比当年,如果董卓单纯的让他们害怕,李催郭汜就是让其恐惧,再用这样的手段,见识过的他们也就不以为然了,反而会觉得自己只有这些手段,和之前几位没什么区别,但用一些其他方式,势必能够让他们有所忌惮。
就在曹操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希望的光彩的时候,郭嘉突然又说道了另外一件事:“刚才卑职在许都的下属传来一道消息,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派人前来拜见曹公,这是他的亲笔信。”
郭嘉说着将书信递了上去,当郭嘉拿出书信的一刻,曹操就对棋子的内容开始好奇起来,毕竟心中若是没什么特别重要的内容,郭嘉又怎么可能亲自递呈上来呢。
“内容你已经看了?”
“是的,而且上面还写着一些绝对会让主公高兴的消息。”
郭嘉卖关子,果然把曹操的好奇心勾了起来,打开书信,内容居然是要举县投降与他,甚至连讨价还价都没有,这让他有些奇怪,似张羡这样的地方大员,投诚首先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但这封信的内容却只字不提,除非条件早就谈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肯定是郭嘉一早把前面的事情处理好了,笑着说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一直在与他暗中联系?”
“是他一直在与我们联系,这人与刘表矛盾很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他迫切希望曹公能接受他,当然还有一个消息是他现在正收留着孙坚的遗孤,有水陆军马两三万人,再加上张羡在荆南的实力,这支部队曹公可不能轻视啊。”
“长沙太守张羡,孙坚之子孙策,因刘澜攻打九江,他和他的部队几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当时他和郭嘉判断他们的藏身之处,他觉得孙策最有可能的东向是一路向南去了豫章甚至是交州,但郭嘉却信誓旦旦说其可能躲在长沙,现在看来又被他猜中了。
“论识人心的能耐,奉孝当世第一。”曹操由衷夸赞了一声。
“其实也没什么,毕竟这张羡和孙坚乃是故交,当初孙坚在长沙为太守时与这张羡本就交好,所以卑职当时才会想到孙策逃到了与他又杀父之仇的荆州。”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非奉孝为我拾遗补阙,提醒指正,还不知道现在许都是个什么样子呢。”曹操由衷夸赞,郭嘉对他的重要性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也是其他人永远也不可能替代的,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只有他能够料敌于先了。
他想不到这世上还有谁能有这个能耐,当然山野之间肯定还有高人,但就现在各方诸侯势力的谋主来论,没有一人比得上郭嘉,如果刘澜的优势在将领,袁绍的优势在势力,那么他的优势就在于郭嘉荀彧荀彧程昱这些谋主,正是他们的奇谋百出,才换来了如今这个局面。
说到这,曹操将书信收了起来,道,“这件事我知道了,你继续与他联系,但来许都这件事暂时还是算了吧,让他们留在长沙才对我们更为有利,当然还有那个孙策,据传闻此人有小霸王之誉,想来武艺超群,有这样的人在敌人的心脏,对我们日后的大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主公是打算对刘表?”
“不,是袁术!”
“看来有些事情你也不清楚啊,其实我也就是最近才知道的,这袁术居然有称帝的野心,甚至还派人赶制了龙袍冕冠,看样子他离反汉自立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如果有孙策这些人在,对我们讨伐袁术至关重要,当然除了袁术还有刘表,这颗钉子必须留在长沙。”
郭嘉忍不住叹息一声:“不管他多么聪明,多么的懂人心和人性,可就是看不懂也看不透袁术,这人的感觉根本不像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反而像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除非想不到,不然的话一定会不计一切代价,这种人,他还真不知道该去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