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带着工业系统回南明 !
一艘挂着葡萄牙的船只从澳门来到广州城附近的江面。为了防止广州城的官员误会,他们特意派来了没有装载火炮的大帆船。
郑成功素未谋面,但明末葡萄牙人已经在广州府的澳门居住,并在当地建立棱堡和炮台。葡萄牙人并非从澳门就能够买到他们想要的商品运到欧洲,而是需要率先将商品从广州城周转至澳门。
葡萄牙人还没有被允许住在广州城内,他们不敢招惹东方的庞然大物,所以需要观望广州府的态度,平时和他们打交道的也是广州府的官员。如果广州府严禁商人与葡萄牙人贸易,葡萄牙人将会损失惨重。
甲板上几个葡萄牙殖民者正在观察沿江的情况,他们长久居住在澳门或者来往东南亚贸易,对东南沿海和广州府的情况还算熟悉。
其中一个葡萄牙商人对为首的总督说道::“瓦希基总督,几年前我们与大明因产生诸多纠纷,他们严禁我们再进广州贸易。这广州府一年内连换主人,现在是郑家海盗控制广州城。郑家海盗一向势大,哪怕是荷兰人都要让他们三分。但好在只要钱给足了,他们就会允许我们进行贸易。郑家海盗与那些文人官僚顾忌朝廷不同,他们更加认白花花的银两。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几万两白银,郑家海盗一定会允许我们来到广州城进行贸易,而不是在澳门偷偷摸摸与周围的府县进行来往。”
“大明是我们从里斯本向东方航行以来遇到最大的阻力之一,还有江户幕府,他们都非常顽固。但是我们需要他们的商品,他们的商品可以在欧洲卖出一个好的价格。”
葡萄牙的澳门总督瓦希基刚从个本土到来上任不久,他已经从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得知广州府的状况和郑家海盗的传说。
郑家海盗与大明水师联手击退过荷兰殖民者,让荷兰人从澎湖退到夷洲,已经有衰落迹象的葡萄牙人见到荷兰人都不轻易招惹郑家海盗,这次他前来拜访郑家海盗的继承人,乃是前来打探郑成功对外贸易的态度。他们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机会巴结当地官府来获得贸易的合法性。当然这是在他们没法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前提下才会巴结对方的官府。
“不过我听逃亡到澳门的汉人说,他们现在的帝国已经崩溃,一个新的帝国正在崛起。现在局势混乱,不能保证广州府还会被郑家海盗控制。因此,可以稍微贿赂郑家首领,却不可将全部的赌注押在郑家海盗身上。否则一旦他们丢失广州府,我们的投资就全部打了水漂。”
“这些土著的内斗与我们无关,我们需要的只是赚钱,买到东方的商品然后卖出去。他们的更迭应该不至于影响到我们在澳门居住,他们也打不下我们修建的棱堡。或者说他们已经熟悉了我们的存在。”
几个葡萄牙殖民者私底下一合计,均认为可以使用银两贿赂郑成功,牟取在广州府直接贸易的机会。
他们的商船驶入黄埔港,引来驻守此地的郑家士兵的注意。
一支几十人的官兵小队在统领的率领下包围了下船的葡萄牙人,这些官兵手持大刀长矛、弓箭。
“各位官爷,请别误会,这群是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他们想要来广州城通商,还携带了进贡给忠孝伯的礼物。”
一个葡萄牙通商及时站出来化解了这一场冲突。
与郑成功认识的荷兰通事何斌相似,这个通事可以讲汉语与葡萄牙语,他们是最早的一批翻译。
“找我们主公?”
郑家士兵见到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互相对视了一眼。
郑家没少与殖民者打交道,对他们并不陌生,统领说道:“你们在这里等着,我们前去城中通报,看主公是否愿意接见你们。别想着在广州城闹事,否则你们全都要被抓住问斩。”
“官爷请放心,这群葡萄牙人不敢在我们的地盘上乱来,他们只是要见忠孝伯大人,以及商榷通商之事。他们每年都有按时向广州府上交两万白银,以作为向朝廷租借澳门的资金,绝对不会在城中惹是生非。”
“那就好,佟养甲、李成栋都被我们打的屁股尿流,就这么一点红毛人,只要我们想要夺回澳门,易如反掌。”
统领又威胁了一番,而后亲自前去寻找郑成功。
葡萄牙通事将郑家统领的话传达给葡萄牙人,一众葡萄牙人不以为意。
“我们在澳门建造了坚固的棱堡,以他们的火炮水平,哪怕以几万人围困我们,也无法攻陷澳门。再者,我们居住在澳门,却有向他们缴纳税赋和租金,大明也有官员不时巡视澳门,他们为何要赶走我们?”
“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对他们而言澳门一个弹丸之地,一年能够获得2万白银和其他税赋,这样的税收普通的镇子还不一定能够收上来。”
葡萄牙澳门总督与几个葡萄牙人在等待郑成功召见时七嘴八舌争论起来,都以为统领的话是无稽之谈。
此时葡萄牙人虽然在澳门居住,但是广州府有管辖澳门的权力,葡萄牙人还需要遵守一定的法规和纳税,他们认为郑成功完全没有理由收回澳门。没有他们到来,澳门还是一个泥丸之地,不被重视。
郑成功不在州府衙门,而是在河边一座炒茶厂。炒茶厂前面有一个木制的小码头,木桩上还系着用以将茶叶运输出去的小船。
“大人赏脸来我们这种小地方,真是令此地蓬荜生辉。”
茶厂的掌柜得知郑成功亲自带人前来巡视,满脸堆笑带领下人出来迎接。那日郑成功在衙门号召乡绅出捐赠义款以资王师,茶厂的掌柜捐赠了一千两银子,叫他那个肉疼,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郑成功答道:“我来看看广州城中的茶叶生意如何。”
17世纪欧洲人最想从东方购买的物资倒不是丝绸和瓷器,而是香料和茶叶,一个在东南亚,另一个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