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58万人的唐朝生活 > 第七十七章 航向南非(3)

第七十七章 航向南非(3)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58万人的唐朝生活 !

    在迪哥加西亚的泻湖中逗留了一晚,船员们终于能在不要摇晃的地方睡觉了。第二天欣赏了海上日出之后,众人再次上船启程。

    从迪岛出发,到毛里求斯的直线距离大概是2110公里,折合1140海里,以船队主机航渡速度算,大概4天半就能到。如果不开主机而是用帆的话,那就没准儿了,因为这里已经进入东南信风带,需要侧帆行驶,多少会有些曲折,如果不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那么六天也到了。

    船队在无线电里开了个小会,然后决定不开主机,利用风帆航向毛里求斯。他们打算把燃油节省下来,然后在南非东安仔细考察。他们考察的多详细一分,接下来的远征船团就多省一分力气,效率就能高上许多。

    这段路程就开始无聊起来。从迪岛的南纬7度出发,到毛里求斯的南纬20度的航线中,这一段属于印度洋的荒芜地带。这一片海域处于印度洋逆时针环流的中央,海水流动慢,也没有什么养分输入,属于大洋中的不毛之地。

    不过好消息是这片海域的海况很平稳,降雨也从赤道地带1700多毫米骤降到100多毫米,湿度大大降低。气温也从28摄氏度以上降到了20摄氏度左右,再加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和海面上1.25米-1.5米的中浪,属于体感最舒适的一段时光。

    只不过在广袤的大海上,除了船队外,一只海鸟,一头鲸鱼都看不见,有一种被天地所抛弃的孤独感。

    这种时候,温俊凯就开始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来驱除掉这种孤独感。

    最常见的,就是统一干活,比如除锈。

    铁船跟木船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除锈,不然在高盐高潮湿海洋上,分分钟给你锈个窟窿看看。

    舰队司令一声令下,全船队都行动起来,拿着小铲子,钢丝球和砂纸,开始对全船上下的每一锈点进行清理,补腻子补漆的工作。

    忙完这个之后,一天的时间就基本上过去了。

    第二天则是舰队编队演习和海上处突演习,这是众人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招募的本地的唐人。

    船队有唐人的,尤其是操帆上,本地人跑帆船的经验比跑蒸汽船的新桥人强的多。在高额的报酬和子女免费上初中的条件下,大把的人保命。其实就不算报酬,光跟着新桥先生出海去勘探航路都是个很有吸引力的行动。毕竟这一趟不光有面子,新航线也记住了。

    对于赶海的汉子来说,航线就意味着财富。比如新桥的先生们不走海峡就直接奔了三佛齐和占碑,这就很让人惊讶了。(唐人嘴里的海峡是琼州海峡不是台湾海峡,当时的航海需要沿着大陆架走。三佛齐和占碑是指现在的苏门答腊)

    而海上编队和处突演习的一个项目就是实弹射击,这是一般老百姓平常绝对接触不到的新鲜事儿。

    为了有备无患,每艘船上都在船尾上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固定式机枪架,可以安装一挺77式高射机枪。然后船上放了十把突击步枪和一把使用7.62x54的全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

    所谓的射击训练就是往海上扔一个用绳子拴住的空桶,然后一帮人在甲板上射击。

    据说这是为了对付海盗。

    emmmmmmm,公元七世纪,海盗?

    你还别说,海盗确实有,不过目前的海盗不在地中海,就是在红海,广袤的印度洋上?

    七世纪并不是个海盗猖獗的世纪,公元前的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都是海盗,罗马时代,科西嘉和撒勒岛上的海盗横行地中海。而到了八世纪,维京海盗开始搅合的整个西欧不得安宁。到了中世纪,阿拉伯海盗又强盛起来。

    但是在七世纪,海盗这玩意儿真的就红海那儿有一点儿。而且在这个时候,900吨的铁壳机帆船是无敌的存在。从阿曼驾驶三角帆船来到广州交易的阿拉伯海商们也是见识过红色系列蒸汽海船的,这帮人可是对唐人到底在海上是个什么角色心知肚明。

    不过,玩儿枪有好处,起码到用的时候心理不慌。

    在经过六天的航行之后,船队按照大体坐标和岁差修正,抵达了毛里求斯的路易港。

    作为一个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海岛,其岩石基底盘很容易形成天然良港,这跟全是冲积三角洲的我国东南沿海不同。路易港的主航道水深约12.8米,也没什么淤积,属于稍微整修一下就能建成海港的地方。

    作为一个大岛,自然就不能像迪岛那样敷衍了。对于这里进行较为全面的勘察就很有必要了。

    众人乘冲锋舟上岛,这次带的东西就比较齐全了。除了无人看护的无线电信标和经纬仪之外。还带了提取泥土和岩石样本的洛阳铲,而且还带了照相机和摄像设备,准备对岛上的动植物和全貌留一些影像资料。

    毛里求斯岛上有很多河流,都是非常短小且呈放射型,属于明显降雨积水形成的河流。其中直接连接路易港的就有两条。随船的医生用容器在不同的地点取水,然后准备回船上去化验。

    取水化验是一个项目,船上的人还有一个项目是关于动物的。这也是后世一个很著名议题,那就是渡渡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种在1681年灭绝的鸟类,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和画家的演绎下,渡渡鸟有着一个完整的形象。全身羽毛蓝灰色,喙23厘米左右,略带黑色,前端有弯钩,带有红点,翅膀短小,无法飞行,双腿粗壮,呈黄色,在臀部有一簇卷起的羽毛;渡渡鸟体型庞大,体重可达23公斤。在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没有任何的天敌,又有着丰富的食物,在长久的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原本能够飞行的渡渡鸟胸部结构也慢慢发生改变以至不足以支撑它的飞行,最终成为人类所见到的只能在陆地上跳跃前行的渡渡鸟。

    同时还有大颅榄树,这种奇怪的树是一种和渡渡鸟相依为命的树木。这种树会结出像里子一样的果实,然后种子非常坚硬,根本不发芽。这种果实只有被渡渡鸟吃下去再排泄出来之后,种子的壳才会变薄,然后发芽长出新树。

    所以大伙带了摄像机和照相机,想给渡渡鸟拍个照片和AVI。

    相机好说,县里现在已经复原出了海鸥DF-1,虽然同步闪光灯还没能做出来,但是应付日常摄影是没有任何问题了,而且还有彩色胶卷。

    按照现在县里的机电水平,是可以做出60年代水平的摄像设备的,不过,县里没这么干,毕竟用量太小,作这种技术水平的需要好多子项目一起配合。县里显然没有那么多的人手来投入这个方向。

    所以,在摄像机方面,县里是一个非常奇葩的状态。

    人们用的依然是蜗牛式手持摄像机,没有声音同步收录装置,但是却是彩色的胶片盘。同时还有一个利用电池驱动的24张速度的电机。

    至于声音呢,旁边同时还有一个人,手里提着磁带留声机和麦克风。回去之后,再同步剪辑出来。

    总之怎么凑合怎么来。不过磁带和胶片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做出来的东西用于科研和存档是完全足够的。

    然后他们很轻松的就找到了那种鸟。

    怎么说呢,没想象中的大,也没那么胖。雄鸟的颜色更加鲜艳一些。

    他们并没有捕捉这东西,船上的条件也不支持捕捉这东西的活体回去。

    现在这玩意儿满岛上都是,想要知道味道,有的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