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雷老侠的回忆 !
在元惠宗即位前,卜答失里太后和他约定,将来要册立自己儿子燕帖古思为皇太子,如元武宗、元仁宗,和元明宗、元文宗故事一样。元惠宗答应了。
没多久,元惠宗就册立燕帖古思为皇太子,还册立燕帖木儿之女——答纳失里为皇后。
这个少年皇帝表面上木讷、怯懦,但他是装的。
经历坎坷的元惠宗不但早熟,也富有心计。被软禁在广西静江的时间里,秋江长老给铁锅看了不少史书,让他大概知道权力斗争是怎么一回事。
元惠宗心里明白,自己父母是怎么死的,暗暗发誓要为父母报仇,但他也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很艰难。
满朝文武大臣,不是权相燕帖木儿提拔的,就是卜答失里太后的党羽。
可以说,大元帝国从第五任皇帝元英宗起,君权就不断受到相权、后权的挑战。
比如,元英宗时期的答己太后、权相铁木迭儿,泰定帝时期的权相倒剌沙,这些人都权倾一时。
到了元文宗时期,燕帖木儿大权独揽,标志着大元帝国的丞相权力达到巅峰。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元英宗起,他们得位不正,不得不依赖大臣、太后的力量。
嫡长子继承规则,被改成兄终弟及,叔亡侄继,反而更加乱套。
元帝国在接班人问题上,一直没想明白该怎么办,才让权力平稳过渡。
……
元惠宗的父亲流亡国外十多年,而他自小也被软禁起来,和大臣、亲王们几乎没有什么接触。
也就是说,13岁的元惠宗单身入京时,并无任何力量可依赖。他这个少年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傀儡。
元惠宗能做的就是慢慢笼络人心,仔细观察,暗中布局,等待时机夺回皇权。
不久,他发现同为丞相的唐其势和伯颜两人水火不容,便决定利用伯颜,先铲除燕帖木儿余党。
唐其势便是上任权相燕帖木儿之子,飞扬跋扈久矣。
1335年,唐其势商其弟塔剌海、其叔荅里,勾结两位亲王,准备谋反。
当年6月,唐其势、塔剌海两人率亲兵,兵犯宫阙。结果在举兵当夜,就被伯颜等人率军所擒杀。
很显然,唐其势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铁锅、伯颜等人知晓。否则,也不会这么快平定叛乱。
铁锅、伯颜借此机会,一举铲除燕帖木儿余党。皇后答纳失里、中书左丞相唐其势等人被诛杀。
但是,新的权相——伯颜又出来了。
他内联太后,外收党羽,其权势一点也不亚于昔日的燕帖木儿。元惠宗决定再次利用其侄子脱脱,来扳倒伯颜。
1340年2月,元惠宗和脱脱密谋,趁着伯颜去柳林打猎的机会,收其兵权,贬出京城,后又放逐去广东。当年3月,伯颜病死在路途中。
史书上虽说他是病死。但很大概率是元惠宗派人下的毒手。
紧接着,元惠宗又对卜答失里等人下手。伯颜死后不久,太后卜答失里被赐死,皇太子燕帖古思也突然暴毙。
少年皇帝铁锅入京后,仅用了七年时间,便收回皇权,为其父母报了血仇。
当年,权相燕帖木儿力劝卜答失里,不要遵守元文宗遗命,拥立铁锅为帝。否则,必有大祸。果不其然。
后来,元惠宗又利用哈麻、雪雪等人扳倒大丞相脱脱;又借搠思监、定住等人之手,除掉哈麻、雪雪。
总而言之,在君权与相权、后权的斗争中,元惠宗显然深谙其道,懂得权力制衡之术,是历代皇帝的佼佼者。
元惠宗在龙椅上一坐,就是37年,比之前八位皇帝总共在任26年,还多了11年。
但是,元惠宗精通内斗,却不善于治国理政。
1351年5月,刘福通在颍州,率白莲教徒起义,并喊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
随后,徐州芝麻李、彭大、赵均用,濠州郭子兴、孙德崖,襄阳布王三、孟海马,蕲水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泰州张士诚、李华甫等人纷纷响应。
一场席卷大江南北,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大起义爆发了。
这些起义军起初不过几千人,少的仅仅几百人。但是,反元大旗一旦举起,加上白莲教的宣传,从者如云。大量的流民、贫民争相加入起义军。
这是万民的愤怒!
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
先说天灾吧。
根据《中国救荒史》的统计,大元帝国统治中原的九十七年里,发生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
后来有学者对照各行省的资料进行复核,认为天灾的统计过少了。
但无论如何,在中原历代皇朝中,大元帝国是受灾最严重的。其中大部分天灾就发生在元惠宗执政时期,因为他刚好赶上了小冰河时期。
天气变化无常,黄河屡次泛滥,蝗灾几乎每年一次。史书上,人吃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那么,元惠宗救灾了吗?
他救灾了,而且力度还不小。
在史料中,元惠宗减免赋役,发赈灾金、赈灾粮的记录也很多。
这一点,他比杨广之流可强太多了。
杨广时期的隋廷有钱有粮。但他偏偏要大兴宫殿,挖运河,到处兴兵,造成民不聊生。
杨广有钱,但他不把百姓当人看,且屡次失信于大臣、军士。
元惠宗的种种举措表明,他是关心百姓的,但他是真的没钱。
很快,元惠宗就发现,国库里空空如也。
别说赈灾了,军粮都快成大问题了。
要不是方国珍、张士诚先后变节,加上一个陈友定,这三人通过海运,不停地向元帝国输血。
刘福通那波四路齐攻,搞不好真的把元惠宗提前打跑了。
那么,元帝国的财富去哪了呢?
大元没钱的原因在于支出太大,而收入太小。
国库的支出上,大元历代皇帝花在喇嘛教上的银子不计其数。
1317年,元廷的宣徽院统计过,当年仅供佛饮食一项,共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每日宰羊至万头。
这是中央朝廷,这一年向喇嘛教僧侣,供应伙食的数据,不含地方行省的。
此外,大元历代皇帝还大肆对藏僧赐物赐田,不计其数。
又如,据“虞集大护国仁王寺恒方碑”记载,光是这一处寺庙,就在大都城外拥有水地近三万顷,陆地三万五千顷,并占有山林湖泊鱼荡竹场等二十九处。
英宗时期,有个藏僧要建大佛像,请求朝廷支持。英宗大笔一挥,光冶铜就拨了五十万斤。
故此,元朝大臣中很多人感慨,“国家财赋,半入西蕃”。这西蕃可不是指西藏地区的人民,而是单指喇嘛教。
黄金家族真的是被他们成功洗脑了。
元朝礼部尚书张养浩,曾作过粗略的统计,他认为朝廷一年的开支中,用于供养僧侣,做佛事的,约占三分之二。
元朝时期的藏僧还是法外之徒。
元廷有令,“凡民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不问其青红皂白。
此外,喇嘛高僧们甚至可以操纵法律,成为保护伞。
他们为皇室祈福为理由,无数次请求元廷释放重囚。这些重囚不是贪官污吏,就是富家之子,在“佛法”的保护下,屡屡逃脱法律的制裁。
到后来,这些高僧大肆挑选貌美女子,以“天魔舞”这种形式,取悦元惠宗,迷惑帝心。这就更过分了。
由于经济、政治上享有特权,元朝僧侣的数量到后期非常庞大,虽不可考,但应该不亚于明朝的百万宗室。
这些庞大的僧侣队伍不从事生产,大兴佛事,出入有香车宝马,穿绫罗绸缎,吃珍馐美馔,住富丽华贵的寺庙。
这笔庞大的开支,虽是元帝国的恩赐,但每一分一厘,何尝不是来自民脂民膏。
宋朝的冗官冗兵,元朝的僧侣,明朝的宗室,清朝的八旗子弟,就像血吸虫一样,寄生在帝国的内部,疯狂地吸收帝国的养分。
导致帝国的经济血液越流越少,头晕脑胀,四肢无力。
其中,元朝的僧侣最甚!
吐蕃王朝和大元帝国的衰弱,和藏传密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