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中国脊梁 > 23、村西有座公主墓

23、村西有座公主墓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中国脊梁 !

    在我们村西,有一座很大的墓。原来,据说很高,占地也有100多亩。

    很早以前,据说还有屋宇建在上面;后来,军阀争斗时毁于炮火。但最高处,还是很平整的,隐约能看出当初屋宇的地基痕迹。

    那座墓,传说是一位皇帝公主的墓,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传说。但当时还小,就很纳闷:整不明白皇帝的女儿死后,为什么会葬在我们这个平原的小村落外面。但那座墓,后来还被县里列为文物保护起来,在墓前立了个石碑,写着墓的名字“堠堌冢”。

    但是,这座墓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青龙山。

    在平原,大家都没有见过山,有这么一个很高的土堆,大家就叫称它为山了。原来,靠近“堠堌冢”的村民,建房取土,基本上都是挖墓的边缘,后来就被禁止了。也就导致原来占地100多亩的“堠堌冢”,变得只有二三十亩的面积了。

    小的时候,经常跨过一条县与县连接的柏油路,跑上几百米路,就到了“堠堌冢”。孩子们经常在山下看大人挖土,因为经常会挖出一些红土烧成的小人和车马,孩子们就争着抢。大人们早已见得多了,就随孩子们抢夺。那时孩子们就很奇怪,说这个土疙瘩不是坟墓吧,咋来的那么多小砖人和车马啊!

    虽然在远处看着“堠堌冢”不高,但要爬上去,还真是要累得气喘吁吁。

    在“山”上,还有不少洞穴。

    当时,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洞穴是怎么形成的?等若干年后才明白,这些洞穴或许就是盗墓贼挖出来的。有几个洞穴,据说可以从山的这边钻到那边去。当时大家都小,很少有敢深钻进去的。但也有几个胆大的孩子,敢来回钻几趟,然后向其他孩子炫耀。

    后来,下雨次数多了,一些洞穴里面的土方就被积水浸泡坍塌了,只有靠近洞口的一二十米可以进去。我曾经和几个孩子钻过北面和东面的两个洞,但都不敢深钻进去,就连滚带爬地钻出来,身上还蹭了不少土。

    最奇怪的是,整座“堠堌冢”都是土堆成的,没有石块,只有零星的砖角。碰到雨水好的季节,山上都会萌发出一层绿茵茵的细草,在远处看倒也蔚为壮观;但雨水稀少的季节和年头,山上的草就像秃子的头发,左一片右一片的,很是煞风景。

    但是,即使在很干旱的季节,在山上的旮旯处和洞口周围,也随处可以看见一些蜗牛,就粘在干土上,居然还都活着。

    孩子们从硬土块上抠下来蜗牛带回家去,泡在水盆里养着。但奇怪的是,在山上的干土上,这些蜗牛生活得很好;一旦放在水里,却反而很快就死了。所以,后来,大家就不带蜗牛回家了。在雨水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小蜗牛,有的还在地上爬。孩子们再去,也就只是看看。干旱的季节,往往能看到一些空蜗牛壳,里面的蜗牛却不见了。

    传说,在军阀混战时,山上的屋宇里曾经驻扎过军阀吴佩孚的兵。村民们都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老吴(村民对吴佩孚的简称)的兵,憨腾腾,让他往西不敢往东,让他捉鸡不敢拔葱……”类似的笑话还有很多,只是那时候小,对一些东西不感兴趣,就没用心记。

    但那时候,蜿蜒神秘的山洞、上面活着的蜗牛、土里埋着的小砖人,都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没事的时候,就约着到山上去玩,也算是那个时代孩子们的“探宝圣地”了。

    对这座神秘的“堠堌冢”,老辈人还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在那个年头,是作为迷信被禁止传播的;只有没人的时候,大人们才敢偷偷对孩子讲,主要意思是:不要轻易动山上的东西,因为山上住着“神仙”。

    据说,很早以前,山上就住着一位神仙。

    因为村民们生活困难,在有红白喜事时,要设宴招待亲朋和村民,就在各自的院子里摆设宴席。每次搞类似的活动,都要摆上十桌甚至几十张桌子,大家就只好来回借桌椅板凳。在活动前一天,左邻右舍就去帮忙,到附近各家去借桌子板凳和锅碗瓢盆。

    当时,大家都相对困难,有的人家盆子倒是能拿出两个来,但就是拿不出一张像样的八仙桌。家里的八仙桌摇摇晃晃,只有靠墙跟摆着才勉强站得稳。很多人家的板凳都是三条腿的,只好在家里凑和着坐坐。所以,每逢过红白喜事时,这些摇晃的桌子、三条腿的板凳是绝对拿不出门去的。即使勉强抬出去了,也说不定会被哪个人一屁股压散了。因此,过红白喜事,借桌椅板凳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后来,据说山上的“神仙”发了善心,感到大家来回借桌子板凳太麻烦,有时候还因破损引起不少争端,他就主动借桌子给村民。但凡有事的村民,就提前到山下跪拜,说有事要用多少桌子板凳。到第二天一早,“山”下就摆着正好数目的桌凳;村民们用完后,再如数送去就行了。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方便了很多。

    但后来,有些村民贪心,借去的桌凳不如数归还,“大仙”就非常生气,往往现身到十字街头的滚驼子(石磙)上坐着去骂。有些村民说,大仙长的像只猴子,一身的毛。被骂的村民理亏,就抓紧趁着夜晚把私留的桌凳送去,“大仙”也就不再计较,继续为村民“免费”借来用。

    但是,后来一个贪心的村民还是没如数归还,“大仙”又来骂。而这位村民也狡猾得很,预先在大仙常坐的滚驼子上抹上了胶。大仙一屁股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后来,还是用力挣脱跑掉了,滚驼子上沾了不少毛。从那以后,“大仙”盛怒,再也不肯借桌凳给村民。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村民只好再像以前一样挨家挨户地去借。

    这个传说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大家代代相传,也就深信不疑。

    再后来,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传说,也是传得沸沸扬扬,在十里八乡都引起了轰动——

    说有家的孩子得了病,没钱治疗。忽然听说山上住着仙姑,只要虔心去祈祷,仙姑就会赏药给村民,回来吃了,孩子的病就能好。

    那个年头,大家精神匮乏得很,也希望有个类似的传说带来一些饭后磨牙的话题。于是,村民们就添油加醋地到处传说。

    结果,不长时间,大家就都相信了,还有不少人晚上到山上去祈祷。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堂弟,长了“眼虫”。眼皮下长了一个疙瘩,摩得眼睛老是流泪,吃药也不好。“家里有病人,不得不信神”,我那位婶婶就去了一次青龙山。据说,求回了一些香灰之类的东西,给我那位小堂弟喝了,之后就好了。

    有了身边的例子,不由大家不信。于是,这些传说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乡,前去祈求的人更多了。

    本来,这是大人的事,和孩子们没多少关系。但据说,去山上祈求时要带点贡品,比如点心之类的东西。祈祷完了,就将贡品散发给在旁边看的孩子,意思是让孩子们不要乱说话。这样,祈求来的“药物”才有效。

    这些点心,在当时是孩子们垂涎欲滴的东西。于是,不少孩子就结伴晚上去蹭这些“贡品”来吃。

    记得有几次,还是忍不住那些甜点的诱惑,就和小伙伴们去了“山”上。

    晚上的“山”上黑黢黢的,加上各种神秘的传说,看着山影就有点发毛,小腿肚子也有点转筋,不觉很是心虚。再则,远远看山上有不少红点在游晃,虽然知道那是前去祈求的人带的灯光,但还是有点怕。

    几个小家伙差不多都是这种心理,但想着那些很少能吃到的甜点,嘴角就有口水流出来。最后,还是壮着胆子往前走。到了山下,看到有人不断地上来下去,心里的胆怯就小了许多,不觉后悔刚才如果回去,就太可惜了。

    爬上“山”去,发现到处跪着虔诚的村民。村民们随便找个相对平坦、安静的地方,放下烧柴油的提灯,摆上几样贡品,点上几根香,就不停地阖眼念叨着,述说着家人的病疼。

    山上风大,虽然隔着玻璃罩子,提灯的火苗也是忽明忽暗。照在乞求的人脸上,也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情,非常诡异。好在我们只专注那些人面前的贡品,就不去看他们脸上怪异的表情。

    夜晚的山上,冷风嗖嗖,不一会儿大家就有点冻得受不了啦。但那些祈祷的人跪了半天,愣是不起来,还在那里念叨。

    有个孩子就故意发出响声,往灯前凑了凑。祈祷的人才睁开眼睛,突然发现身边围着几头“饥饿的小狼”,被吓了一跳。但在这种时候,又不好呵斥我们,就只好小声说:“好孩子,再等一下,一会儿就给你们吃了!”大家不说话,只是虎视眈眈地看着摆在地上的那点点心。

    不知谁没出息,竟然还“啯”地咽了下口水,让我们感觉很没面子。一起转身,狠狠瞪着那个没出息的孩子。那孩子就用破棉袄袖子挡住脸,赶紧低下头去。

    终于,那人站起身来,将几块点心飞快地丢给我们;之后,将面前的东西胡乱一包,转身提起灯来离开了。那样子,像是遇见劫匪似地。我们都奇怪,黑黢黢的山上,还有不少坑坑洼洼和山洞子,他竟然飞快地就消失了,真是不可思议。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每人都拿到了一小块点心,也就如获至宝地抓在手心里,一路结伴下山。在路上,尽管不时用舌头舔了几次,但还是舍不得吃。等晚上钻进热乎乎的被窝里,手心里还紧紧攥着那块被捏得变形的小点心。

    后来,据说在山背后,还冻死了一位上香的老太太。乡镇府知道后,就不许村民再去烧香。随后,这股风也就逐渐黯淡下来,没人再去求神拜佛了。

    但那块小点心带来的快乐和甜蜜,却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童年长大,愈久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