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新崇祯纪实 > 97不是麻烦

97不是麻烦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新崇祯纪实 !

    朱由检大奇,拿起一看,整个人顿时不好了。

    “...上次觐见陛下时,臣已有一些发现。

    这十数日里,臣率人日夜核销,又发现无数篡改损毁之处。

    冒支钱粮,进库数目短缺,冒领抚赏,臣就不一一列举了。

    详细数目尚未得出,但臣预计贪墨总额当在百万以上。

    此案上至巡抚下至军校,无一不牵扯其间。

    臣还访得,宣府巡抚王成鉞,初上任就收受银钱5000两,其后每年俱有1万两惯例银子。

    虽然证据确凿,但臣知滋事甚大,因此密令心腹急报陛下,听候陛下裁决。

    臣巡查宣府太监王坤叩上。”

    卧槽。

    你不要这么能干好不好?

    你这么一揭底,搞的朕很为难的。

    又深恨宣府诸人,你们贪墨我也知道,也暂时不与你们计较。

    可你们有点职业道德好不好?

    后世造假还知道弄个高仿呢。

    你们都是朝廷大臣一方诸侯,造这种黑心小作坊水准的账簿,被人家十天半月的就查出来,对得起贪墨的银子吗?

    你们但凡在造假上花点本钱,我至于这么为难吗?

    为难什么?

    怎么处理啊!

    一旦案发,满天下都会专注于此。

    如果不处理或轻轻的放过,置朝廷的威信于何处?

    置朝廷的律法于何处?

    置皇帝的脸面于何处?

    而且,有此前例,以后再有类似事情会麻烦很多。

    如果下重手处理,且不说宣府镇对边防的重要。

    也不说这很可能是历年来的积案。

    最怕的是引起兵变。

    虽然兵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却犯不着冒这个险。

    兵变本身不可怕,估计翻不起什么大浪。

    可后果却没法承受。

    参考孔有德叛乱,区区千余人叛乱,愣是延绵两三年,差点将登莱二府打成了废墟,直到大明亡了都没恢复元气。

    你让朕真的很为难啊!

    有证据时,皇帝抓那么三五个文官武将,没事。

    抓那么十个二十个,也还能凑合着不出事。

    抓上百十个?

    皇帝你是生怕不出乱子吗?

    王坤如果查的一清二楚,抓还是不抓?

    还是实力不够,如果有26个儿子在外带兵……

    朱由检也只能苦笑了。

    “还有谁知道?”

    魏忠贤也忙道:“到了宫里之后,只有臣知道。”

    “快马通报各处太监,查可以,走漏了风声,朕要他们好看。”

    又补充一句:“最好先别查了。”

    “臣遵旨。”

    还好,没人知道。

    先冷处理。

    急不来,办是肯定要办的,但是手法要讲究。

    先从人做起。

    “你去拟旨,将宣府总兵调任右军都督府,赵率教调任宣府总兵。”想了想又道:“关外以满桂为山海总兵,总揽关外军事。

    升孙祖寿为蓟镇总兵,原蓟镇总兵调任左军都督府任事。”

    先调将,下一步掺沙子,只有稳住士卒,才能逐一解决。

    “臣遵旨。”

    考虑半响,没有那么多军官,或许,让第二批荫官提前毕业?

    拿不定主意。

    ————

    先放一边,再看奏疏。

    还是弹劾何廷枢的。

    看来这些大臣天天闲的蛋疼,每天就知道弹劾何廷枢了。

    连续两日,朱由检装聋作哑,所有弹疏一概留中。

    今日言辞变本加厉。

    ‘臣参顺天府尹何廷枢,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变乱祖制。’

    ‘何廷枢无视本朝二百年养士之规,苛待士子,败坏国家仁政,臣请陛下治其罪。’

    ‘官员读圣人之书,行圣人之道,不意竟有何廷枢之辈……恰似衣冠禽兽。’

    ‘士子读书,当为朝堂效力,奈何强以小吏任之?

    以致于学业中断,天下士子哗然,臣请逮何廷枢下狱,穷究其罪。’

    厉害,这位直接要求逮捕何廷枢,还要穷究其罪。

    其实稍有些头脑的大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所以顺天府外几乎随时都有人盯着,而且不止一人,不止一家。

    抓捕士子,没一会就传遍京师各处。

    很明显,这事不能不管。

    道义上,他们必须有所表示。

    做官的只要有机会,都会体贴照顾后进,提携后进。

    后进呢,也会投桃报李,上位后照顾前辈,遮护前辈。

    为官之道就是如此,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长盛不衰,所以后进很重要。

    这就是道义,道义的一种。

    还有一种就是报团欺负皇帝,让皇帝最好乖乖的呆在宫里,免得出来妨碍文官们为朝廷效力。

    这也是道义。

    这事很不幸,符合了两种道义。

    在私下里说,这事也不能不管。

    这年头,谁家还没有三两个仗势欺人的孩子了,若是失了士子这层保护膜,家里大人得多操多少心?

    此例绝不可开!

    ---

    但是,士子羞辱朝廷官员在前,这个不好分说,只能在何廷枢身上打主意了。

    朱由检本来就心情不好,怒道:“王之心呢?召内阁与九卿觐见。”

    “陛下息怒。”魏忠贤没有叫王之心进来,忙劝道:“此事不需大动干戈。”

    “怎么说?”

    “陛下,只要做些小小的让步,臣就能平息此事。”

    又让步?

    朱由检有些不甘。

    魏忠贤心道,您一点不让也不是办法啊!

    做生意还有个讨价还价呢。

    说起来,这大明朝廷诸大臣,其实也与菜贩无异,每日里就是盯着自己那点利益,什么国家大事,他们是不管的。

    又劝解道:“陛下,臣以为这强制签发生员要改一改,改成自愿即可。”

    “呵呵!”朱由检冷笑道:“平时吃着朝廷给的禄米,朝廷要用时却不能用?”

    “不愿意者,停发禄米,取消优免。”魏忠贤胸有成竹。

    考虑一会,朱由检觉得可以接受,既然不拿朝廷的好处,那人家不愿意干,也不能勉强:“就照你说的办,还有事吗?”

    “臣告退。”

    -----

    内阁中,四位阁老冷着脸,一言不发。

    魏忠贤将方案一说,几人就知道这事黄了。

    皇帝已经让步了,再闹就不识趣了。

    朝廷使唤不动你,朝廷也不与你计较,可你再拿朝廷的好处同样也不合适。

    可这办法确实不能令人满意。

    不干事,就不给禄米不给优免,这与强制有什么区别?

    禄米无所谓,优免可是士绅的立身之本。

    如果没有优免,谁会投献田地?

    谁会献身为奴?

    哪天签发到士绅头上怎么办?

    看这势头,不是不可能的。

    别奇怪,大明的奴仆确实有很大比例是自愿的。

    不为别的,就一条,很多地方杂役太多,都超过赋税了,献身为奴就不用服役了,也不交役银了。

    田地一个道理,投献给士绅,摊派没了,火耗没了,不用递解了。

    可这话没法说。

    半响,李国榗为难的道:“士子们怕是不服。”

    “让他们找咱家说道就是,再不服,各门都有登闻鼓,敲吧。”魏忠贤还是很和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