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开局继承博物馆 > 第 46 章(【是不容易】...)

第 46 章(【是不容易】...)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开局继承博物馆 !

    “他叫朱元璋。”

    吴普一点都没隐瞒, 表情也没有丝毫心虚,看起来就是在实话实说。

    宇文恺点头:“对,应该就是这个皇帝。他当了二十几年的贫民,才开始投身起义军。”

    说完宇文恺又看了眼朱元璋, 心中基本确定这应该就是那位历史上有名的泥腿子皇帝, 只不过现在他用的名字并没有记入史册而已。

    朱元璋本来心里也有一点小小的期望, 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就按捺住了那点念头。

    朱元璋高兴地说:“我和这朱家皇帝一个姓, 说不准还是本家来着。”

    吴普笑眯眯地点头, 招呼他们一起烫肉吃。

    本来照着宇文恺和徐昭佩她们的食量,这一桌子菜是扫不光的,可桌上还有个吃不饱的朱元璋,门外又有蹲守着的猫猫, 一顿饭下来居然吃得一点不剩。

    期间连王嫱都喝了两杯葡萄酒。

    吴普意识还算清明, 关掉直播把徐昭佩和王嫱送回住处去。

    徐昭佩喝了最多,却没醉个彻底。她笑着问吴普:“他就是朱元璋吗?”

    “对。”吴普坦然点头。

    “你可真是个坏小子。”徐昭佩调侃, “要不是你不想骗我和昭君, 说不准我们早被你骗了去。”

    吴普一脸正气凛然:“我从不骗人。”

    他一句谎话都没说,能算是骗人吗?

    徐昭佩快活地笑了起来, 总算放吴普离开。

    吴普溜达回自家住处, 就看到老童在那徘徊。

    “老师。”吴普麻溜喊人。

    老童坐到屋外的石桌上, 打开手机问吴普:“这是你请来的朱元璋?”

    吴普凑过去一看, 网上已经讨论开了。

    都说这肯定就是老朱, 哪有那么巧, 又是放牛又是和尚, 还刚好姓朱。

    甚至有人深扒野史, 表示朱元璋年轻时确实用过另外的名字,不仅仅是小时候的重八和后来的元璋。

    反正, 这一出肯定是吴馆长在忽悠少年朱元璋,可怜什么都不知道的朱元璋还跟着激动。

    有了这么个分析,本来平平无奇的对话顿时变得趣味盎然起来,不少人都忍不住倒回去欣赏起这个“少年朱元璋”的演技。

    吴普说:“对。现在很少人有耐心看历史书,连上历史课都不耐烦听的,找点活生生的人和大伙交流交流,也算是寓教于乐的科普了。”

    老童看了眼满屏的讨论,觉得吴普这法子还真行得通。

    论专业性他自认不比谁差,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多研究成果是普通人不会关心也不想多看的。

    确实需要用年轻人的方法去吸引年轻人。

    老童点点头说:“你心里有数就好。”他这才和吴普说起正事,“系主任那边说想要把中秋活动放到博物馆这边举办,你看能不能把中秋那天给空出来,让学生们过来参观参观。还有中秋晚会的表演,学生们可能得提前过来彩排。这事儿可能挺麻烦,要是你不乐意,我这边就拒绝了。”

    吴普笑道:“我这边没问题,正好人多,热闹。”系里算上领导,满打满算也就一千人,系统计算出来的负载量可是两千四。

    这是参观得还算舒服的那种。

    正好可以看看员工们目前能不能接待团体出游,以后可以和各个单位合作:本博物馆提供完全免费的团建地点,只需要单位自掏交通费和餐费就可以了。

    吴普让老童安心睡觉去,自己会和系主任那边联系。

    两边一拍即合。

    既然是合办中秋活动,吴普这边自然也要参与。

    他数了数这边能拿出来的活动,大概就是刚抽到的七盘舞。

    吴普没着急,他手头有小绣娘她们提前做好的许多灯笼,大不了到时候张灯结彩地一挂,剩下全交给系里去捣鼓得了。

    吴普很光棍地睡了个好觉,他去宇文恺那边一看,宇文恺已经回去了。

    再看看曲水池边的空地,岳飞也不在那儿。

    唉,人少了这么多,一时半会有点不习惯。

    吴普趁着早餐时间把人喊到一起集思广益,看看怎么给中秋玩点新意。

    六个百戏艺人对自己的老本行非常有信心,尤其是在昨天吃过大碗大碗的牛肉之后更是想要积极表现,争取以后能留在这里表演。

    他们给吴普打起了包票:“我们一定会好好演出。”

    穷书生也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立刻给自己揽活:“我可以给他们题画扇面,简单的花花草草和诗文我都可以写。”

    厨师们表示可以做点手工月饼,正好应景。

    吴普点点头,再加上七夕那会已经传给清阳村村民的扎灯笼手艺,博物馆拿出这么些活动也差不多了。毕竟系里说他们准备了节目,他们只需要在场地方面配合一下就可以了!

    吴普把员工们的想法都记下来了,旁边的徐昭佩却说:“你怎么不让我们也表演一个?”

    吴普两眼一亮,看向徐昭佩和王嫱:“你们能上台表演吗?”

    “可以。”徐昭佩说,“昭君弹琵琶,我舞剑。”

    王嫱在旁边轻轻点头,表示自己没有问题。

    吴普大喜过望,说道:“那好,我记下了,你们可不能反悔。”

    王嫱带来的琵琶和后世的琵琶不大一样。

    据传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汉武帝考虑到她出嫁时道路遥远,命人制作出一种可以在马上弹奏的新乐器陪着她远嫁塞外。

    这种新乐器参考了弦鼗之类的胡人乐器,也参考了筝、筑等等传统乐器,圆体、直项、四弦,往下弹可以发出“批”声,往上挑可以发出“把”声。

    就是欧阳修所说的“推手为琵却手琶”。

    于是时人比照着琴瑟之类的乐器将它起名为“琵琶”。

    这位和亲公主是个可怜人,她爹江都王造反,全家被砍头,只有她因为年纪小活了下来;好不容易以罪臣之女的身份长大成人,她又被汉武帝安排远嫁乌孙。

    这位乌孙王也是个神奇人物,他娶了刘细君没几年,考虑到自己年迈体衰,就提出让刘细君嫁给自己孙子。

    刘细君再嫁之后生下一女,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一共只出嫁五年。

    王嫱过来前会手抚琵琶满心伤怀,也是想到自己和刘细君相似的境遇:远嫁外族,被迫再嫁。

    吴普对王嫱的琵琶一直很感兴趣,不过那琵琶属于王嫱这样的大美人,他倒是不好跑过去讨来看看。

    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远嫁塞外,瞧着怪可怜的,他没打算压榨得太过分。

    偶尔露个脸吸引吸引观众就好。

    不过,要是她们自己提出来就不一样了。

    她们本人提出要求的事,能算是压榨吗?

    王嫱被吴普灼灼的眼神看得有点不好意思,她说道:“我弹琵琶可能没昭佩姐姐的剑舞好。”

    吴普一本正经地提出建议:“不要紧,你们练习点现代人不知道的,弹错了跳错了也没人知道。”

    王嫱:“…………”

    徐昭佩:“…………”

    吴普被两大美人默默盯着,果断转开话题:“你没有剑在手,想要什么样式的,我去给你借来。”

    他认识的人挺多,各行各业都有,其中就有个爱好收藏好剑的。

    他可以照着徐昭佩的要求去顺——哦不,去借一把回来。

    徐昭佩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还给吴普画了图纸。

    几个互动活动和表演节目都确定下来,吴普愉快地宣布散会。

    朱元璋紧跟在吴普身边,等其他人都散去了,才失落地问:“我可以做点什么吗?”

    刚才吴普把所有人都安排下去了,就差他一个人没事干在这边白吃白喝。

    朱元璋不想当白吃饭的闲汉。

    吴普说:“我带你去借剑吧。”

    朱元璋遗憾地说道:“我没摸过剑。”

    元朝对普通百姓管得很严苛,最过分的时期是要求百姓每十户才能有一把菜刀,连切菜都要轮流切。至于武器之类的,那更是碰都不许碰。

    吴普说:“我也没怎么摸过,一会去那边正好可以摸个过瘾。”

    吴普领着朱元璋出了博物馆,开车前往市区。

    一开始朱元璋还只是好奇地往外看看远郊的景色,观察一下来来往往的车辆。

    到后来道路两旁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朱元璋就有些震惊了,忍不住问吴普:“这里面住的都是什么人?”

    吴普看了眼,那一带似乎是个科技园,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住的是些穷苦劳动人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每年都有人半夜猝死,人到三十几头就差不多全秃了,怪可怜的。”

    朱元璋更震惊了。

    现代社会的穷苦劳动人民,住的居然是这样的大房子吗?

    吴普见朱元璋一脸的不敢置信,给朱元璋讲了讲首都住房有多昂贵。

    他们这样辛辛苦苦干十年,压根买不起茅草屋那么大的房子,有个落脚处就不错了!

    房价高,老板心还黑,一天到晚忽悠说什么“996是福报”,打工人日子难混啊!

    朱元璋听得一愣一愣的。

    “996是什么?”朱元璋好奇地问。

    “就是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得工作六天。”吴普耐心解释,“大概就是巳时干到亥时吧。”

    朱元璋一听,干到亥时,那是有点累人。

    可早上九点才开始干活,不是挺晚的吗?

    他在家时可是四五点就听着鸡鸣起床的。

    朱元璋提问:“一周有几天?”

    吴普答:“七天。”

    朱元璋好奇:“那还有一天就不用干活了吗?”

    吴普:“…………”

    不愧是你,老朱!

    吴普深深地看着朱元璋,心里觉得这家伙要是生在现代,指不定是要当资本家的。

    不过当皇帝,能剥削的劳动力似乎更多。

    怪不得要打倒资本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这些家伙全都吃人不吐骨头啊!

    吴普给朱元璋科普:“正常来说,应该是朝九晚五,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周休息两天。”

    只可惜现在双休的工作难找,不加班的工作更难找。

    朱元璋感慨道:“还能这么轻松啊,那一个月就能有八天不干活了?地里的庄稼能长得好吗?”

    吴普说:“现在粮食问题不是很大,小麦、大米、玉米亩产量都能有一千多斤,低的也能有七八百,就连大豆也能亩产三四百斤。要是实在撑不住了,还能用亩产几千斤的土豆红薯堵堵缺口。”

    朱元璋听得目瞪口呆:“能产这么多吗?”

    吴普点头说:“是能产这么多。”

    朱元璋情绪有些低落:“要是我们那会儿的地也能产这么多粮就好了,这样我爹娘就不会活活饿死。”

    吴普说:“我们现在能产这么多也不容易。”

    吴普在心里回忆了一下元明时期的粮食产量记载。

    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不算特别高,到了明清时期农业飞速发展,巅峰时期粮食产量基本就和建国初期持平了。

    建国初期的亩产量也低得很,亩产三四百斤都算是良田。

    那会儿也闹过饥荒,有过艰难无比的苦难岁月,农业、工业都从零开始重新发展,他们曾得到过帮助,也曾被落井下石;他们曾走过错路,也曾咬牙苦苦坚持。

    无数人付出青春、付出血汗,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不管理论、技术以及耕作方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才终于让粮食逐渐变得“不值钱”。

    一直到2006年,农民才不用再缴农业税。

    整个九十年代,农民们每年丰收后都还得挑着新米去交公粮。

    发展这种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凝聚着无数人的艰辛努力。

    朱元璋听完吴普的讲述,沉默了一会才赞同地说:“是不容易。”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