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穿成年代文二奸臣 !
沈夏来要开学了,有了陆江南拿回来的自行车,她可以自己骑车去县里,再坐车去市里。
但陆江南非要送她,最后两人只能骑着自行车,并排走着。
到了县里,陆江南又说:“夏来,你这辆自行车放学校就好,回来时还是我来县里汽车站接你。”
沈夏来也知道陆江南是想他们两人可以多相处一些时间,毕竟上个学期她几乎是两周才回家一次,也都是周六下午回来,周日下午赶回学校。
对沈夏来陆江南来说,从县里到大队的这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是难得的独属于两人的相处时光。
等回了学校,沈夏来几个和她一样不在宁安市里的舍友们都到了。
许培是女知青,过年回了一趟家,还给沈夏来他们拿了一些她家当地的特产。
开学后,天慢慢暖和了起来,随着课程的深入,沈夏来需要花费的功夫也越来越多。
她是同学里难得的每门课都很优秀的,不过因为他们这个专业并不怎么受人待见的缘故,沈夏来也不像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有不低的知名度。
每当说起沈夏来,人们先想到的都是,大一那个长得很标致的女同学。再说起她的专业,总要有些可惜的叹一句,怎么不换个专业。
有些和沈夏来关系相处的很好的朋好,甚至直接劝过沈夏来,别学外语,改学其他。
不过他们见沈夏来态度坚定,又知道她家里根正苗红,学习成绩也很好,是真的在语言上有些天赋,也就没再劝她。
沈夏来的几个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沈夏来学得认真不说,还学得很快,老师们也会给她另外开开小灶,做一做提升。
甚至其中一位教英语的老师,甚至和沈夏来说,等她大学毕业,完全可以留在学校教书育人。至于‘社来社去’的规定,也能把沈夏来档案先调回公社,再从公社调回学校。
沈夏来还真没想过这条路,但老师的这话,是对沈夏来成绩的肯定,他是看重沈夏来的天赋,这才对一个大一学生就提出这个建议。
老师的建议也能让沈夏来将来毕业后多一个选择。
转眼,五月份到了,天也热了起来。
沈夏来捧着报纸在食堂看,陈千声路过时,没忍住停下来问了句:“沈夏来,你这是在看什么新闻啊,看得这么认真?”
沈夏来身边坐着的许培没忍住说:“她哪里是在看新闻啊,夏来明明是看她对象看得入神呢。”
陈千声闻言更有兴趣了:“怎么?陆江南又发表文章了?可不对啊,如果是这样,那沈夏来只能看到陆江南的文章,名字,怎么能看到人啊?”
陈千声当初帮过沈夏来的忙,陆江南手里文学系的课本都是陈千声牵线搭桥才买到的。
后来沈夏来陆江南两人还一起请陈千声吃了饭,陈千声也知道了陆江南不仅喜欢文学,还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有一些名气。
李丽说:“之前陆江南的文章都只是文章,现在他的文章还配了照片。夏来这不就看入迷了么?”
沈夏来听他们左一句右一句的打趣,说:“我真的只是在看文章,照片都是一扫而过的。”
陈千声低头看向沈夏来手里的报纸,有些意外说:“宁州日报?这可是咱们宁州省里最大最好的报纸。这上面刊登的文章一般都是有点水平的,陆江南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沈夏来也有些自豪:“是,他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好,有实有据有感情,能被宁州日报刊登也正常。”
陈千声说:“那我要好好看看陆江南的这篇文章了。”
沈夏来把报纸递给他,陈千声首先看到的是文章旁边配的几张照片。
照片里是小学生们在上课,做劳动的场景。其中两张照片里的老师正是陆江南。
照片里的陆江南剑眉星目,英俊的很,难怪刚才许培李丽开玩笑说沈夏来看她对象看入迷了。
陈千声有些意外:“这不是陆江南的文章么,怎么还有记者的配图?”
“不是记者的配图,这照片是拿陆江南的照相机拍的。陆江南没出现的那三张照片是陆江南亲自拍的,有陆江南的那两张,是大队里另一个知青拍的。”
陈千声看了沈夏来一眼,心说没瞧出来陆江南家庭条件这么好,家里居然还有照相机,有照相机不说,居然还同意陆江南就这么从家里拿到乡下。
不过他没说出来,而是开始看文章里的内容。
文章讲的是陆江南在大队里办小学的经历,他遇到的困难,又怎么去解决的。
在大队办小学最大的困难,自然是有的人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陆江南就一家一家的跑,去说服那些人。
尤其大队里的女孩,七八岁十来岁的女孩,虽然在地里干不了多少活儿,但在家里,已经可以做简单的家务,照顾弟妹甚至可以烧火做饭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愿意花费工分送女儿去读书。
陆江南挨家挨户的劝,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的,甚至同意姐姐领着弟弟妹妹来学校读书。
如果家里上学的孩子多,三个孩子只收取两个孩子的学费,五个孩子收取三个孩子的学费。
这样一来,大队里老师们能挣到的工分自然会少一些,但是能来上学的孩子们多了起来。
陆江南还在文章里提到了沈夏来,说沈夏来是大队里的榜样,正是沈夏来的存在,让大队里的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即便是女孩,多学习也是没有坏处的。
文章里还写了孩子们接受教育后的变化,他们不仅识了字,会算一些算数,更重要的是他们明事理,懂事了许多。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学生们的趣事。
跟着陆江南的文字,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位大队里的小学老师。
再配上那几张孩子们认真学习,开心做游戏,辛苦做劳动的照片,确实是让人心里激动又感动。
陈千声看完,把报纸还给沈夏来,说:“确实是一篇好文章,有意义的文章。”
沈夏来与有荣焉:“当然了,我都说了,我是在认真看文章内容,才不是看陆江南的照片。”
这报纸上的一点儿都不高清的照片有什么好看的?哪里有陆江南本人好看?
虽然,她也看了,但只看了那么几眼而已。
沈夏来把报纸收好,又问陈千声:“学长,陆江南这文章写的是真的很好,对不对?”
陈千声点头:“是真的好,绝不是体面话,是真写的不错。”
沈夏来突然问:“那你们说,我可不可以多买几份报纸,送给大家啊。”
许培有些糊涂:“为什么要送给大家看啊?”
沈夏来说得理直气壮:“当然是因为我对象的文章写的这么好,我想让更多的人都看到啊。”
其实,沈夏来更多的还是想,让她的一些老师同学们把沈夏来的对象陆江南,和写文章的陆江南,这两者联系起来。
宁州日报作为他们宁州省质量最高的报纸,宁州大学的师生们都会去看这份报纸的。
有的去图书馆借阅,有的甚至自己出钱订阅。只是对看报纸的人来说,看的是文章,可能当下对作者有些印象,可毕竟是素不相识的人,自然转头就忘了。
但是,如果写出这文章的人,和读者有了那么一丝关系,比如这是我学生对象写的文章,或者这是我大学同学的对象写的文章,那印象立刻就深了。
陆江南在宁州大学里都能有一些名气了。
人们再知道陆江南下乡已经两年了,想找个工作。毕竟以陆江南的才华,在大队里教书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万一学校里的某个人,真知道一些其他机会呢?
沈夏来是坚信机会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自己经营,创造的。你只有平时就时刻做着准备,这个机会才能到了你的头上。
就是没有什么机遇,那也没什么亏的。在老师同学看来,沈夏来只是因为对象能在宁州日报上发表文章,心情太过激动,这才见人就送报纸。
大家也不过善意一笑,最多有人觉得沈夏来在显摆她有个会写文章的对象。
作为一个刚来的时候,就能当机立断去县里想法子给自己找个工作的人,沈夏来的行动力是很强的。
她是那种想到就要去做,要立刻去做的性格。
转头,沈夏来就去学校附近的报亭,把今天的宁州日报都买了。这可花了不少钱。
见她要买这么多报纸,报亭的人都忍不住问:“姑娘,你买这么多报纸干什么?”
沈夏来爽朗的说:“大叔,这份报纸里有篇文章是我对象写的,我想让我同学们都看看。”
“是嘛?哪一篇呀?”作为卖报的,自然可以随便看这些报纸。
“就是给大队建小学的那篇文章,文章作者叫陆江南,那是我对象。”
“我看了,报纸上照片里那个可精神的小伙子,那是你对象啊,你俩可真般配。”
“谢谢大叔,我也觉得我俩特般配。”
回了学校,见沈夏来拿着这么多报纸,和她认识的同学自然忍不住问她:“沈夏来,你这是什么情况?”
沈夏来立刻喜气洋洋的说:“大喜事,我对象给宁州日报日报投的文章居然真的被刊登了。”
“真的假的?夏来,你对象也太有本事了吧?”
沈夏来立刻说:“我报纸我买了好多,你要不要看?送你一份。”
对方欣然同意:“好啊,谢谢你,对了,你对象的文章是哪一篇?”
“陆江南,写大队小学的,在第三页,一翻就看到了。”
旁边有人看见,也凑过来问:“沈夏来,能不能也送我一份,让我拜读一下你对象的大作?”
“当然可以,不过拜读谈不上,大作更谈不上,他就是随便写写,随便写写。”
众人立刻打趣她:“瞧你得意的,嘴巴都快笑得咧到耳后跟了。你对象都能在宁州日报发表文章了,大才子啊。”
沈夏来回了宿舍,一些听说这事儿的同学,还来宿舍找她,她们主要就是听说了新鲜事儿,来凑凑热闹。
沈夏来大方的很,只要有人问,她就送报纸。
等把买来的送完,她又骑自行车出去再买了一些,然后装包里,好随时送人。
就连学校的老师都耳闻此事,第二天沈夏来去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还有老师打趣她:“沈夏来,听说你最近遇到什么喜事了?”
沈夏来立刻笑嘻嘻的从包里往出拿报纸:“是,上报纸的大喜事,文章虽是我对象写的,但我有幸也被他提了一笔。老师,你要不要看一看呀?”
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说:“这报纸我们昨天就看到了,当时还说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后来听说这是你对象写的。”
沈夏来玩笑般的鞠个躬:“多谢老师们对陆江南的夸奖,我把这好消息告诉他,他一定高兴的很。”
有个老师说:“沈夏来,你对象这文章的字里行间,很有一种质朴又纯粹的真诚,这是很好的,你告诉他,一定要好好保持。”
这是沈夏来的俄语老师,袁和。他虽教俄文,但还是一名作家,翻译家,以前翻译过很多俄语小说,也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宁州作家协会的成员。
其他人对陆江南文章的肯定,那是从读者角度的喜欢,但袁老师则是从专业的写作者的角度,这更加难得。
“谢谢袁老师,您的话我一定带到。陆江南也很喜欢袁老师您写的文章,等什么时候他来宁安,我一定领他来向您请教。”
袁和之前就听过陆江南这个名字,当时沈夏来刚上大学。袁和知道他们县里初中俄语这门课虽然开了,但其实根本不上。
没想到沈夏来不仅有一些俄语基础,发音还很标准。袁和本以为沈夏来家里人教她的,但看了她的档案,知道她没这个条件。
后来他问沈夏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她对象教的。当时沈夏来还一个劲儿的夸她对象俄语说得多么多么好。
袁老师笑着摇摇头:“你呀,总是见缝插针的和我推荐你这个对象,行,你都这么说了,老师就见一见。”
沈夏来立刻高兴得想跳起来了,她又鞠躬几次,和老师表示感谢。
陆江南能得袁老师的指点,真是意外之喜。
沈夏来觉得袁老师肯定会喜欢陆江南的,陆江南不仅会写文章,俄语更是好。而且之前听陆江南说,他家里有很多俄语小说,他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甚至在一些文学创作时候都会受到启发。
袁老师更是俄语老师,还翻译过一些俄语小说,也爱写作。陆江南一定能从袁老师这里学到不少东西。
沈夏来心里高兴的很,立刻给陆江南写信,把这事儿告诉了他,让他周末来一趟宁安。又把自己对袁老师的了解都写在信里。
她还想让陆江南多想几个可以和袁老师聊的话题,这样可以游刃有余的展开讨论。
但是想想陆江南本身肚子里挺有东西的,也不必绞尽脑汁提前准备,最后还是没写。
同时,沈夏来又去图书馆找了刊登过袁老师一些文章的旧报纸。
把报纸名字以及日期记下来,让陆江南去公社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报纸,好提前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