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史上第一绝境 > 第二十七章 卧龙与温侯的丘山之旅

第二十七章 卧龙与温侯的丘山之旅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史上第一绝境 !

    历朝历代,对于读书人都是有特殊的待遇的。

    当朝的皇帝不管是贤明还是昏庸,基本上都知道,想要国家富强,读书人那是越多越好。

    当然,前提是那种读圣贤书,心中只有忠君报国的读书人。

    炎朝开国以来,开科取士,各州县的私塾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等到了德贤皇后当政,更是大力支持炎朝的教育改制。

    德贤皇后甚至还在长安创建了一所女子书院。

    她亲自担任女子书院的院长,长安城内不少达官贵人家里的千金小姐都以能在这所女子书院之中读书为荣。

    这所女子书院不仅招收贵族千金,每年的招生名额之中还有三分之一是对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开放的。

    当然,打从这所书院开创以来,就受到了朝野和仕林之中的排斥。

    只是碍于德贤皇后势力太大,胆敢在明面上反对的,全都没有好下场。

    因此这所女子书院越办越红火。

    德贤皇后甚至还想让书院里的学子参加科考。

    在含元殿里撞死了几个白胡子老头之后,方才让德贤皇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朝廷里的大臣和仕林中德高望重的人,不敢明面上反抗德贤皇后,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法子。

    你不是要推行女子书院么?

    我们斗不过你,难道在盖书院上还比不过你么?

    因为为了和女子书院争夺教育资金,整个炎朝各州县疯了一般兴建大型私塾和书院。

    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建的。

    时光荏苒,随着德贤皇后的驾崩,当初她创建的所有女子书院全都被后来执政者关闭。

    再加上国库空虚,没有那么多钱财维持各州县的私塾和书院。

    在那场大浪潮之中建立起来的书院,大部分也都关闭了。

    就连四大书院也是一减再减,到了现在,虽然四大书院的名气已经响彻整个炎朝。

    但现在的四大书院完全不能和当年德贤皇后当政的时候相比。

    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占地规模,再到学子的数量和对朝堂的影响力,连当年的四大书院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而与四大书院同时期创办,一直默默无闻的丘山书院,反倒是发展的越来越好。

    虽然比不上当年的四大书院,但隐隐有成为天下第一书院的趋势。

    只是因为丘山书院一贯低调,加之又在南楚的深山老林之中。

    中原的学子们纵然想去瞻仰一番丘山书院的威名,碍于路途遥远,如今世道又不太平。

    因此很多读书人只是听说过丘山书院很厉害,可这书院到底哪里厉害,他们却不清楚了。

    不过凡事都有万一,读书人里聪明的多,书呆子也多。

    就有那些不怕死头铁的主,非得来丘山书院里瞧一瞧看一看。

    这帮人中能顺利走到南楚的,十人之中不到一半。

    不是走着走着迷路了,就是在路途之中被绿林劫匪给抢了。

    性子倔的,高声斥责强盗们,被绿林劫匪给杀了。

    性子软弱的,只能任由强盗抢走了盘缠,自己变成乞丐,沿途讨饭回家。

    这中间幸运点的,被当地的富户看中,当了上门女婿。

    不幸的就真成了乞丐,还没回到家,就因饥饿或者疾病,又或者天生没有讨饭的命,死在异乡。

    毕竟乞丐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若是活不下去,当了乞丐就能有条生路。

    炎朝这些年来各种灾荒轮番上阵,那么多的灾民也不至于死伤惨重。

    因此,有了这些头铁不怕死的读书人来丘山的各种经历,让原本就十分神秘的丘山书院更是蒙上了一层高不可攀的面纱。

    那些侥幸回到家中的读书人,为了面子,更是把去往丘山求学的经历说的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艰难。

    因此丘山书院就这样慢慢的成为了炎朝一处十分诡异的存在。

    天下闻名,却又很少人知晓。

    而现实情况则和传闻之中并不一样。

    丘山学院的学子很多,每年里前往丘山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只是学院有规定,院里只保持五百人的名额。

    每三个月有一个考试,考试不合格的直接劝退。

    空出来的名额,则让后来者补上。

    因此每隔三个月,丘山书院的山脚下镇子中就会迎来一波求学的学子。

    虽然丘山学院的院规是有教无类,只要是想读书的,不管是哪里人,都可以来书院求学。

    之前还有过山蛮人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例子。

    只是政策是好的,但丘山地处南楚境内,镇南公府每年给丘山书院捐赠大量的钱财。

    又把丘山周围的农田全都划到了丘山书院的名下。

    历代镇南公都有私心,不想让非南楚的学子前来求学。

    巴不得丘山书院内全都是她南楚的子弟。

    只是碍于丘山书院院长的面上,历届镇南公也不好做的太过。

    能做的基本上就是在去往丘山学院的必经之路上多设一些关卡。

    查一查来往的行人,只要一听口音不是南楚的读书人,就会各种为难。

    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一些读书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了南楚的境内,结果却被当兵的拦住,说什么也不放行。

    无奈之下,只能调头回去。

    一些二十四k纯铁做的读书人则越挫越勇,就算是死也得死在丘山书院门口。

    倒是让不少人闯了进来。

    对于这种情况,历代的镇南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

    但凡能够熬过来关卡的读书人,镇南公府也就不再为难了。

    可到了楚秋九当了镇南公之后,情况就变了。

    在楚秋九的眼中,能够经历这些挫折,还要来丘山书院求学的读书人,这种人才是有着大毅力的主。

    一旦让这种人学成下山,早晚会成为她的绊脚石。

    因此她一上位,不仅加强了各处关卡的盘查力度,还暗中派人假扮山贼强盗,在南楚的边境上劫杀专门前来求学的读书人。

    双管齐下,效果超群。

    原本每年能有一二百个外地读书人来到丘山,最近几年数量急剧下降。

    最近一年里,能够进入丘山学院的读书人不到五十不说,还都是被楚秋九的人筛选过的。

    不是呆头呆脑,一看就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就是资质鲁钝,就算学一辈子也学不出什么成就来的笨人。

    如今南楚军去了趟长安,伤到了太子,被朝廷定为叛军。

    楚秋九更有理由封锁边境,隐瞒身份躲在边境劫杀读书人的亲卫们全都撕去伪装,直接封锁住了进入南楚的入口。

    只要是前来求学的读书人,不管聪明还是蠢笨,全都以细作论处,捉住之后就地格杀。

    以至于这三个月来,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读书人进入丘山。

    那些跋山涉水赶来的书生,眼瞅着就要到南楚了,却不能再前进。

    退回去吧,心有不甘。

    毕竟一方面身上的盘缠不多了,另一方面,敢走那么远的路前来求学的书生性子多半都很倔。

    你越是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非得干。

    以至于所有的学子全都聚集在了靠近南楚的一个小镇里,整日里琢磨该如何突破防线进入丘山。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最开始要来丘山求学的心思。

    取而代之的则是老子非要进丘山不可的心情。

    随着书生越来越多,小镇里的商贩们可是乐开了花。

    能够支撑千里之行的书生,基本上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最不济的家里也有俩钱。

    身上的盘缠虽然不多了,但小镇的消费水平也低。

    降低一下生活水准,住他个一年半载还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一长,小镇里的书生越来越多。

    读书人多了,连带着各种诗会也慢慢的多了起来。

    甚至不少人发现,这种同行之间的交往,反倒是十分有意思。

    最起码比自己在家里埋头苦读强的多。

    这些读书人慢慢的熟悉起来,就有好事的主动提议。

    既然大家伙铁了心要去丘山,在这里和南楚干耗。

    不如咱们就商议出来一套规矩来。

    反正以后到了丘山,大家伙都是同窗,咱们不如先按照学院的规矩来预习。

    此言一出,得到了广大书生的拥护。

    因此一帮人兴致勃勃的组成了同窗会,推选出了几个德高望重的书生来当做同窗会的会长。

    会长又制定了各种章程。

    比如说早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读书。

    什么时候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开一开诗会。

    甚至连每日里谁去接引新来的人,都安排的十分详细。

    这群书生年纪都不大,再加上都读过书,又行了千里路,个个都心高气傲不服人。

    讨论讨论着诗词,慢慢的就变成了讨论国家大事。

    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

    一帮人你一言我一语,太子新政如何如何不行,摄政王最近发布的政策又如何的垃圾。

    朝廷之内的奸党们又是如何败坏朝纲。

    镇南公伤了太子就是意图谋反,我若是朝廷应该怎么这么发兵征讨。

    这边说征讨南楚,那边就有抬杠说,我若是镇南公该如何抵御,绝不会让朝廷讨到好处。

    从此早晨也不读书了,每日里起来之后,就是聚在一起说这些。

    可边陲小镇,消息闭塞,也没有报纸。

    他们讨论来讨论去,也就说些陈年旧闻。

    说的多了,也十分无趣。

    好在每日里还有新人前来,现在的炎朝读书人都以看报为荣。

    不管去哪,都会带着一份最新的报纸。

    因此这些新人带来的报纸就成了他们的谈资。

    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有人专门到镇门口等候。

    这一日,专门在镇口等候的人等了半天,也没有等到新人来,只能扭头回到茶楼里,和茶楼里的同行们讨论国家大事。

    正说到东宫什么时候发兵征讨南楚的时候,茶馆外走进两个人来。

    这俩人一个二十七八岁上下,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一副出尘之气。

    另外一个年纪则不大,十八九上下,与同伴身高无差,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一双虎目宛如藏雷隐电,视线所到之处,无人敢与之对视。

    正是诸葛亮和吕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