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百人会之关东局 > 第450章 谢尔盖,你也撤退

第450章 谢尔盖,你也撤退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百人会之关东局 !

    1941年4月6日,早晨。苏联。莫斯科。

    一大清早,所有的人开始行动。各个家庭开始打包。年轻人除了行李,也就是几本书,早就整理好了,时刻可以出发。

    |

    林师长和刘亚楼来到了共产国际机关。主要负责人不在,接待他们的是个部长。听说他们要离开,那个部长道:“你们为什么离开?这么多的人一起离开。”

    刘亚楼俄语熟练,道:“国内正在整顿纪律,一些人提出意见了,说我们搞特权,前方在打仗死人,我们却在这里吃黄油面包。国内的领导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国民党说三道四,我们很被动。你看,这是一张报纸。如今舆论对我们压力很大。”

    那个部长道:“那你们不留联系人了?”

    刘亚楼道:“当然留。只不过要临时回去,汇报情况。另外,等国内不关注了,我们的压力小了,我们还会派人回来学习的。”

    解释了一阵,对方释然。

    刘亚楼跟他聊了一阵,道:“听说,最近日本人来了一个外交使团?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部长道:“这个我们也不清楚。这是外交部的事情。”

    林师长道:“你们共产国际也很重要,应该知道外交战线的情况。”

    部长道:“日本人自从上次被我们打败了以后,对我们的态度老实多了。”

    林师长道:“我看未必,说不定他们会对苏联动手,形成东西夹击的局面。”

    部长道:“你是高级干部,这个应该跟国防部讨论。”

    说了半天,二人离开了,路上,林师长道:“这个家伙闪烁其词,一定是知道了一些什么而不说。我看他们会谈有不利于中国的内容。”

    刘亚楼道:“苏联老大哥会出卖中国的利益?”

    林师长不语。

    刘亚楼不语。

    |

    晚上,林家,林师长,王丽,刘亚楼,卢冬生,杨至成,李天佑,钟赤兵,还有几个青年人开会。

    杨志成年龄其实不算太大,三十几岁,不过生得老相,孙维世叫他老太爷,从此老太爷就成了他的绰号。

    青年代表有孙维世,林琳,林利,李特,谢尔盖。

    这是王丽第一次见到谢尔盖。小路曾经在给他的电报里提特地提及到的几个人就有他。

    谢尔盖是毛公长子岸英的俄文名字。

    去苏联留学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有俄文名字。

    俄人的全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自己的民资,名加上父名,加上姓。

    俄国人常用的名字很有限,但是昵称却很多很丰富。对熟识的人或晚辈可用昵称或小称。这些称呼都是在名的基础上变化而成,一个名可以有若干昵称或小称。比方说,亚历山大,昵称萨沙;阿列克谢,昵称阿廖沙;谢尔盖,昵称谢廖沙。

    所以,如果你是个较真的人,你可能发现一个人有不止一个名字,谢尔盖,谢廖沙。

    一回事。

    王丽看到过他和弟弟与周公夫妻的照片,真人比前两年的照片又长高了一大截,还穿着高腰毡靴,西装有些小了。

    现在,谢尔盖还在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王丽问道:“岸英,听说你还做团支书?”

    谢尔盖道:“是。我1939年就是了。”

    王丽道:“学习怎么样?”

    谢尔盖道:“学习很好。”

    王丽道:“知道我们最近的行动吗?”

    谢尔盖道:“知道,撤退。其实,妇女孩子可以撤退,但是,如果有战争,我这样的青年应该留在这里作战。我不想回去。”

    王丽道:“路总司令是这件事的执行者。他特地告诉我,命令你回国,不得违抗命令。想作战,国内有很多日本人可以打。”

    谢尔盖不语。

    王丽继续道:“这一次,你要保证贺妈妈以及弟弟妹妹的安全撤离。这是任务。”

    历史上,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谢尔盖坚决要求参战。当时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苏方没批准。后来,他找到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对方只好批准他去军校学习。

    1943年毕业时,他获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布)。不久,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曾到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

    1946年1月,他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临行前,斯大林专门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一支手枪,他直至牺牲时,身边还带着这支枪。

    小路这次特地吩咐王丽,务必把他撤回来。

    会议开始了。

    林琳先汇报的莫斯科的人员情况。

    除了一些学习的将军干部青年,一些修养的将军和家属,剩下的就是孩子了。因为孩子已经接走了三批,目前只剩下了一百二十几个,所有的人都算上,一共197人。

    林师长道:“各位回忆一下,有无遗漏?”

    众人回忆了一下,找到了五个遗漏的,一共202人。

    接着,开始安排,各个人分片包干,很快就落实了。

    王丽道:“我带来的保卫部的战士已经调查清楚了,去远东的火车票比较好买。目前是早春,远东还很寒冷。唯一的问题是路上不太安全,有特务破坏。”

    林师长道:“每一批至少走二十几个,至少一个战士,至少一个男学生,至少一个女学生。可以走的马上走。尽量集中走。共产国际已经同意了,不用担心。”

    杨至成道:“我算计了一下,钱还算够,不过得省着花。第一,先保证车票;第二,吃的要保证;第三,每个队伍带一些钱,以防万一。”

    林师长道:“大家想一想,有补充的明天晚上开会的时候再补充。没有了?王丽,刘亚楼,卢冬生,杨至成,李天佑,钟赤兵留下,其他人散会,回去抓紧工作。”

    等青年代表们走了,林师长道:“现在开会,研究一下苏联和日本人外交的动向。”

    王丽道:“我先把伊春掌握的有关资料向大家通报一下。这是秘密情报,请各位首长保密。”

    看大家点头,王丽道:“自从1939年诺门坎战役失败,日本人一直谋求和苏联的和谈,希望签订一个协议,一方面使得日本自己南进没有后顾之忧,一方面试探苏联的态度。1940年7月起,在日本的倡议下两国开始会谈。两家条件相差很远,在8月底,谈判一度中断。”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也就是臭名昭著的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此后,日本政府又致力于日苏中立条约的谈判,日本提出《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日本在提出条约草案同时,起用陆军中将建川美次为新任驻苏大使,加速谈判步伐。”

    “10月30日,建川拜会莫洛托夫,提交日本政府草拟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11月18日苏联提出《苏日中立条约草案》及附属议定书草案。12月中旬谈判又告中断。”

    “1941年3—4月,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访欧,也就是访问德国,企图再次借助德意力量促进日苏关系的改善。往返都途经莫斯科,特地在莫斯科停留,同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会谈。”

    “今天是4月7日。他们还在谈判。”

    “新京传来的情报,日本的条件是:双方保证维护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包括苏联不援助中国抗日。要求关北库页岛权利,要求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苏联的条件,前几条和日本相同,不同意转让库页岛,要求承认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如果在库页岛上达成一致,那么他们就会达成协议。这就是我们的情报。”

    林师长道:“说说你们探听到的情报。”

    刘亚楼道:“我们几个的情报,我们已经碰头汇总了一下。目前,苏联方面莫洛托夫和松冈洋右已经谈判几次。根据一个和我们很友好的人说,气氛很融洽。还有一份情报,据说斯大林要见松冈洋右。就这些了。”

    会场一下子寂静下来。

    |

    1941年4月12日,晚。莫斯科。

    大家正在开会,如今,已经有三批人离开了莫斯科,撤退过程很顺利。

    刘亚楼匆匆赶到会场,道:“新情报。苏联和日本基本上已经达成协议了。明天举行条约签字仪式,斯大林要参加。具体内容还不清楚。”

    王丽道:“就是说,苏联承认满洲国,而日本承认外蒙古。这两块地方都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利益被出卖了。”

    林师长道:“这几天我想了又想,如果这个协议达成能够使得苏联避免两面作战,那么苏联对抗德国的形势会更加有利。这样,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是个好事。”

    王丽道:“我来之前,路总分析道:如果我们积极支持这个协议,势必损害我们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合法性。这是需要考虑的。”

    晚上,王丽把工作进展电报发回了国内。

    王丽的电报,直接报给小路。

    ******

    1,苏日中立条约原文:第一条,签约双方承诺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第二条,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第三条,本条约自双方批准之日起生效,并保持五年有效期。如果条约双方都未能在条约到期一年前宣布无效,则视为自动再延长五年。第四条,本条约应尽快批准,批准文书将尽快在东京交换。以上代表已在两份分别以俄语和日语书写的条约文件上签字盖章表示确认。1941年4月13日于莫斯科,即昭和16年4月13日V.莫洛托夫松冈洋右

    2,附件:关于蒙古地位的声明:与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的精神一致,为确保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郑重声明: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莫斯科,1941年4月13日苏联政府代表V.莫洛托夫日本政府代表松冈洋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