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娇宠王妃 !
十三年前曾震惊朝野的昭明太子案在霍士宁平淡的叙述中逐渐清晰,许多徐琰以前无法知道的细节经他之口缓缓道出,也解开了徐琰的疑惑。
当年的昭明太子年过而立,素来有仁善之名,十分受朝臣拥戴,只是仁善得过头了,有些事情就做得拖泥带水,跟行事果决刚厉的先帝时常有分歧冲突。彼时先帝身子尚且康健,不出意外的话,再当十多年的皇帝并非难事。
昭明太子或许还能压抑着性子慢慢的等老皇帝驾鹤归西,但附庸在他身边的一些朝臣却未必能安心得等——比起昭明太子,先帝实在是难对付得多了,他们自然希望昭明太子能早日登上帝位,叫他们不必如履薄冰。
那座龙椅横亘在父子之间,做父亲的越年长就越舍不得权势,做儿子的却渐渐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日久天长,芥蒂和怀疑便在父子之间种下。
据霍士宁所言,当年的昭明太子确实有谋反之心,只是当时兴许还在摇摆,未有太大的动作。
然而他摇摆不定的态度给了麾下朝臣错误的信息,叫他们以为昭明太子实有早日登上皇位之心,只是碍于“仁善”之名不好动过,便自作主张,私下里打着昭明太子的旗号结党营私,甚至暗里收买京城内外的守军,在隐蔽处藏有军械。
那些蛛丝马迹还是落在了紧盯着昭明太子的惠平帝的眼中,于是他设计哄骗,让做贼心虚的昭明太子以为先帝已经发现了他的不轨之心。昭明太子惊慌之下意欲辩白,然而下属早已替他捅了篓子,根本无法撇清,无奈之下,自然是下意识的布局自保。
这些动作被惠平帝如数的上报到了先帝案前,父子间的芥蒂终于演化而为沟壑。
一度担忧的事情终于演变为现实,先帝当时的震惊和愤怒可想而知。
在霍太傅等人的劝说下,先帝忽然发现自己也并非只有昭明太子这一个儿子。对权利的执着和不舍终究战胜父子亲情,先帝当即决定重处昭明太子,只是毕竟念着骨肉亲情,打算将他贬为布衣了事。
然而惠平帝又岂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只要留着性命,就还可能有东山再起之日,不将昭明太子彻底踩碎,他寝食都是难安。于是暗里推波助澜,甚至勾结内监矫传圣旨,让已陷入绝境的昭明太子恐惧而不甘,在惠平帝的有意引导下,冒着风险去找当时的禁军统领田括,意图利诱。
禁军统领田括当即爽快的答应,一转身却将这消息报给了先帝。
于是事情再也无可挽回,昭明太子全府上下抄斩,与之有牵连的朝臣也受到大规模清洗,一时间京城上下腥风血雨,朝堂之上人人噤若寒蝉。
皇后因为爱子而病逝,先帝暴怒之后又觉得后悔,已是五十多岁的龙体在煎熬中土崩瓦解。
惠平帝遂心如意,登上了帝位。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当年的昭明太子仁善之名早已传遍,即便已被先帝定性为谋逆不轨,在没有深入参与其中的人眼中,昭明太子依旧是天底下最仁善的皇子,而夺了他东宫之位、最终顺利入主皇宫的惠平帝,则是阴险狡诈、残害手足之辈。
天底下永远有那么一群人,不怕死、不惧刑,只固执的坚守自己的看法,认为那便是正道。
昭明太子与仁善之名齐飞的,是他的文辞才华。他的诗集和文章早已在士子堆中传开,许多人认为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是文曲星下凡,明明已是东宫之主,怎么可能是谋朝篡位的逆子败类呢?那必又是一场阴暗的皇家阴谋!
于是在各色诗文唱和里对惠平帝明嘲暗讽,更有甚者,还公然歌颂当年昭明太子的政绩、贬低如今的朝堂气象。
惠平帝勃然大怒。
他早已不是当年如履薄冰的皇子,他是天下之主,费尽心机登上帝位,无非是将一切都掌控在手里,不容人侵犯。担负残害手足之名倒也罢了,可是让一群只会卖弄文笔之辈在此放肆,那不是挑战他的威仪么?
于是昭明太子案被重新翻起,他所有的诗文都被打上了禁.书的烙印,不许刊印不许收藏更不许被提起。
他继承了先帝果决狠辣的手腕,旨意一旦传下,便是雷霆之势。
反正新帝登基后赦免了一批犯人,牢狱里正好空得发慌,于是但凡有敢触逆鳞者都锒铛入狱,几个月狠厉手段使出去,不怕死的早已进了牢狱,再也没有人敢直犯天颜。
之后的事情徐琰自然是很清楚的。
前朝的东宫之争才落下帷幕,惠平帝膝下两个已个孩子便已渐渐长大,太子庸碌、魏王有谋,皇后膝下无子,只能力保太子,拉拢母家,想让霍士宁也加入其中。
而霍士宁却早已厌弃。
他当年搅入昭明太子案,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觉得惠平帝的性子更适合做国君。然而惠平帝登基后立马将昭明太子的才华冰封,诬以“□□邪异”之名,这对诗书满腹、儒雅正直的霍士宁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许多事情便在激荡起伏中看得通透,于是他急流勇退,辞官入道。
徐琰回城的路上回味着当年的算计阴谋、揣测波澜,一时间惊心动魄,一时间又是寒心萧索。
他也终于明白了乐阳长公主的执念。
当年昭明太子阖府抄斩,在惠平帝登基后许多人都将这些事情藏在了心底,渐渐忘记,除了乐阳长公主。
她是昭明太子的亲妹妹,也是惠平帝的姐姐。但是前者和她一起养在孝贞太后膝下,血缘之亲加上从小就相处的兄妹之情,远胜于惠平帝。
以乐阳长公主的性子和如今的举止,恐怕是绝不相信她的兄长会谋逆,认定是惠平帝玩弄手腕、栽赃陷害,蒙蔽先帝害死了仁善的太子。而孝贞太后她又因此一病不起、先帝为此龙体日衰,究其原因,自然是将所有的账都记在了惠平帝的头上。
如果崔詹就是昭明太子遗孤,那么她想保他夺回地位,也是能说得通的。
徐琰一时间霍然开朗,回府后同沈妱夫妻夜话,虽然没有详说其中的阴险算计,却也大致梳理了来龙去脉。
于是他愈发坚定了立场——
即便当年昭明太子是被人诱入局中,惠平帝的居心不可谓不险恶,但皇位是由先帝亲口传给惠平帝的,过去的对错纠葛,如今再提又有何意义?而且看宁远侯府如今不择手段的模样,即便崔詹能顺利登上帝位,恐怕惠平帝这一脉又该被清洗,届时朝局动荡,西边夜秦虎视眈眈,北边若趁机而下,岂非国之大祸?
这般理清思绪,次日清早他就入宫往承乾殿去了。
近来关于宁远侯府的消息频频报来,那些军资粮饷的去处渐渐查清,初五和元夕的两次动荡更是让宁远侯府陷入被动,如今的惠平帝难得的振作精神,紧锣密鼓的安排。
徐琰将近来所得如数上报,惠平帝那里由青衣理出了宁远侯府相交的关系网,细看之下,兄弟俩皆是大惊——
明里暗里加起来,宁远侯府这些年竟然笼络了大半的朝臣,从六部九寺到地方军中,或多或少的,都能有蛛丝马迹。
这样的现状让惠平帝很是震惊,他知道宁远侯府这般举动自然是想谋反,可是为什么?他的手指扣在那厚厚的一摞卷宗上,喃喃道:“即便乐阳长公主不满于当年的昭明太子案,即便她真的有能力攻入皇城,难道她还能夺回皇位?”
徐琰抬头看他,欲言又止。
惠平帝哪会放过这些微小的细节,当即问道:“你查出了什么?”
“臣弟先前曾跟皇兄提过一个人叫崔詹,皇兄还记得吧?”徐琰忍不住缩了缩拳头,发觉掌心潮湿,他到底不敢与惠平帝对视,承受他可能爆发的怒火,便只低头躬身道:“臣弟查探许久,他的过去藏得很深,显然被长公主有意处理过。臣弟推测,他可能就是……承泰。”
承泰……徐承泰?!
昭明太子的三子,徐承泰!
那个早在十三年前,就该死在刑场上的孩子!
惠平帝霍然起身,不可置信的看着徐琰,双目直直的盯着他,仿佛要穿透他的身体。
“你说他是……承泰?”哪怕有意压制,惠平帝的声音还是格外响亮,带着不可置信与蓬勃怒气,那表情仿佛是见到了鬼——当年本着斩草除根的念头,他可是把所有善后的事情都做得很妥了啊!
徐琰极少见到皇兄这幅模样,不由将身子压低一点,“皇兄请息怒。”
惠平帝哪里能够息怒,急匆匆的在殿里走来走去,焦躁又不安,好半晌才问徐琰,“果真如此?”
“只是臣弟的推测,不如皇兄听臣弟说完,再做论断?”
惠平帝的心砰砰的跳着,哪里还能平心静气。他知道这个弟弟的性子,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不会轻易说出口,尤其是这种牵涉重大的隐秘事情,若没有把握,绝不会信口雌黄。
他用了许久才镇定下来,叫徐琰起身坐着,“你先把话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