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金玉仙缘 !
这段对话是《西游记》作者在孙悟空从“猴子”到“人”的问题上所做的一个重要铺垫,虽然孙悟空从外形来看是只“猴子”,但是其内涵,或者说是其内在品质方面已经具备了“人”的概念,并得到了“须菩提祖师”这个大宗师级的神明的认可。就这个关键情节而言,也是《西游记》作者对孙悟空这个“自然系”神明成就为“佛陀”给定的相应的说法。而在《西游记》书中,作者还提出一些相关说法做为补缀。如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作者就借长庚星启之口说道,“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这也为孙悟空最终成就为“佛陀”提供了又一种依据。但是,既然“须菩提祖师”已经把孙悟空当做“人”来对待,并传授其神通,那么孙悟空为什么学成之后,悟彻了“菩提”,而没有即刻成为“佛陀”呢?这其中的缘由仍起自于孙悟空非“人系”神明,做“人”的资历仍嫌不够之故。孙悟空在“悟彻菩提”之前,尽管也学人穿衣裳、“学人礼,学人话”,与“人”的形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雷同;尽管“须菩提祖师”也把孙悟空当做“人”来对待,并传授给了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地煞数”。但是在做“人”的资历方面,有个重要的欠缺。这个重要的欠缺,就是孙悟空缺乏在“红尘”世界的各种诱惑面前沉沦,产生和释放各种“六贼”欲望这一重要资质(孙悟空前期与“人”有关的行为目的单纯,就是为了“访道学仙”,并无产生和释放各种“六贼”欲望的痕迹。从其对“须菩提祖师”的自我介绍中的“……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些语句来看,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尽管其先行悟彻了“菩提”,但是由于其先天因素(在“人”的资质方面尚有不足),尚不能使其即刻成就为“佛陀”。而在《西游记》的后续篇幅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为补缀孙悟空这一重要资质所着的笔墨。从孙悟空被“须菩提祖师”逐回花果山,到其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期间的一系列的精彩故事情节当中,我们不难从中领略到孙悟空产生和释放各种“六贼”欲望的痕迹,甚至于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孙悟空被“须菩提祖师”逐回花果山的起因,就是在其“大众师兄”面前“卖弄”精神变“松树”。实际上这是孙悟空产生和释放各种“六贼”欲望的萌芽阶段。而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为群猴泄恨剿灭“混世魔王”;去龙宫强索兵器、披挂;与魔王结拜为“七兄弟”;大闹地府强销“死籍”;被“招安”天界当“弼马温”嫌官鄙而打出天门重回花果山;与天兵天将逞勇斗强;再被“招安”天界当“蟠桃园”护院偷蟠桃;因己未入“赴蟠桃嘉会”的邀请之列而困住“七衣仙女”,潜入“瑶池”宝阁,偷食珍馐佳肴,盗饮御酒;酒后走出瑶池又闯入老君得宫阙“兜率宫”,吃尽了老君五个葫芦的金丹;惧罪逃回花果山;二次上天宫盗“御酒”会众猴在洞中做“仙酒会”;再次迎战诸天将等等,这一切做派或行为,如果从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来诠解,会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如不畏强暴;敢于向等级森严的神权(封建)社会体系挑战;具有反抗精神等等。但是,如果代入佛教的观点来看待孙悟空的这些做派或行为,实际上都是其“六贼”欲望的释放或者说是大爆发。而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待,实质上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顶级的“六贼”欲望。尽管促使孙悟空“六贼”欲望的释放有诸多外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但外因只是触发出孙悟空各种“六贼”欲望的大爆发的外部条件。从内因而言,做“人”的各种缺点,仍是各种“六贼”欲望(孙悟空无“色欲”,这跟人的癖好一样也可以理解,如爱抽烟的人,不一定喜欢喝酒一样。在书中也也有相应的说法。如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里孙悟空就自称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大爆发的重要因素。而先在“红尘”世界的各种诱惑面前沉沦,产生和释放各种“六贼”欲望,然后猛然醒悟,也是成就为“佛陀”这种高品阶神明不可或缺的一种做“人”品质在《西游记》书中,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到孙悟空的这一切做派或行为属于“六贼”欲望的释放。但是在第十四回里,作者有个总结性的说法,这个总结性的说法就是第十四回的标题《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故事发展到这一回,孙悟空拜唐僧为师,正式皈依佛门,做“人”的“六贼”欲望已经“无踪”(尽管《西游记》此处尽管在孙悟空的“六贼”的问题上有了“无踪”的明确说法,但是也不必为此刻意叫真,苛求古人,因为在后面的故事中,孙悟空依然存在着一些如喜好“名声”、易被“触怒”、谩骂等做“人”的问题,这也是小说的故事性所在。况且“佛祖”、“菩萨”照样都有骂人的语句,如“猖狂村野”、“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等等)。故事至此,可以说是一直在补缀孙悟空在做“人”资历方面的不足。换句话说,孙悟空也有过“人”的“六贼”欲望,“人”有的毛病,孙悟空也有过。在做“人”的资历方面,孙悟空尚于佛门中其他的“人系”神明有一定的差距,在做“人”的资历方面尚有不足。而这也是孙悟空悟彻了“菩提”后没有即刻成为“佛陀”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