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定秦曲 >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定秦曲 !

    张嘉师在穿越之前,曾经跟同学玩过一些关于历史的游戏。

    而在穿越之后,张嘉师回想起一些细节,不禁认为城堡有着它自身的优势。

    而白起则是认为,城堡这种东西在一些方面而言,优势比起城池要更强。

    因为修筑一个城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在很多方面而言,更加是比起城池要节省。

    张嘉师知道白起若是个纯军事方面的角度而言,为何会比较推崇城堡这种防御方式。

    因为城堡对附近的防御威慑是比较大的,而且一座城堡相对而言所需求的防御人数要少很多。

    若是以单纯维系地方安定以及应对不太过强大的敌人,城堡有着很大的优势。

    比如说以张嘉师玩过的“信长的野望”而言,日本城堡为何会在日本历史当中历久不衰,有着它的必然性。

    ……

    日本城堡,从公元前后到近代有着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主要目的是为了御敌于外,因此大多结构坚固,实战性强。日本城堡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既是日本各地长期军事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日本从古至今军事变革的见证,它从另一个侧面记录着日本的战争历史。

    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开始,日本开始进入到规模愈演愈烈的战乱时期。

    这是一个开始出现战乱的时代。以抵御外敌为目的的“设施”在此时开始显得必要。

    因为与当时的中国、朝鲜关系紧张,九州地方普遍出现了土筑的水城,这是日本最为古老形式的城。

    而这个时期的著名大战就是“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公元663年,倭军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在公元655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

    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公元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当时,唐朝刚刚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又分西突厥为两部,设昆陵、蒙池督护府。北方突厥问题解决,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鲜半岛上窜下跳的高句丽和百济。

    围魏救赵,断其一方。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百济同高句丽一样,“扶余别种也”,当时的国王是扶余义慈。

    唐军从城山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拨其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唐军团团包围。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

    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随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无奈,扶余泰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很快,唐军又逮捕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长安。“平其国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户七十六万。”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诏释不诛”。

    扶余义慈也是倒霉蛋,本来此人上孝下亲,很有荣名,有“海东曾子”的时誉。战前,唐高宗还下诏劝谕:“……王所兼城宜还之,新罗所俘亦畀还王。不如诏者,任王决战,朕将发契丹诸国,度辽深入。王可思之,无后悔。”

    百济王总以为唐兵不会轻出,继续当高句丽帮凶。

    殊不料,苏定方诸将一出,百济立时破灭,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数千里地归罪长安。不久,扶余义慈病死,唐廷施恩,赠卫尉卿,并允许其被俘旧臣临丧,“诏葬孙皓、陈叔宝墓左”

    此举意味深长,同为降臣,下场也一样,终免横死。

    灭百济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不久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11-12]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唐、新联军一路厮杀战斗,直杀百济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两座巨大的兵垒,刘仁轨率众猛攻,百济军不敌,退保任孝城。[11]

    公元661年,唐将苏定方又攻打高句丽,遇大雪酷寒,唐军不得不班师。

    但是刘仁轨上表,表示要继续坚守在百济,高宗深觉刘仁轨言之有理,便让唐军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刘仁轨先出奇兵,首发制人,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国镇岑,虽然此城“临江高陆”,唐军连夜奇袭,一举攻破,“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而百济内部发生火并。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余福信被杀。于是,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坚城。

    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刘仁愿回长安后,高宗向他询问情况,这位大将不专功,说明战役主要指挥者以及表章主拟人均是刘仁轨。

    高宗“深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准备下一步进灭高丽的战争。同时,他连上表奏,极言百济之地不可轻弃,“伏惟陛下既得百济,欲取高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备,举无遗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纳其言。

    百济亡国,下一个肯定轮到高丽,公元668年,唐朝大将李为师,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唐朝治地。由于高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诛,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隅顽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蛮荒之地。

    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当时,倭奴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一万多倭奴军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扶余丰脱身而逃,唐军最终是“获其宝剑”,这个“百济王”竟不知所之,人间蒸发了。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一时并降”。当时,倭人还没有武士道这种思想,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五、六万倭奴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

    倭国在百济灭完后,接纳了许多的百济难民,在此同时。唐跟新罗之间的对立增加了。受到这种影响,天智天皇制定了称之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个国家体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其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将日本快速的导向为律令制国家。接着在701年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将国号从倭国改为日本。此时,新国家之建设也告一段落了。

    ……

    而在白江口之战之后,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了遣唐使。

    而在之后,日本全国各内陆地区陆续开始出现模仿唐朝、朝鲜而建的“朝鲜式山城”,在这种城的形式上发展成后来以山为防御本体的山城,可以说,这时日本的城还是有很浓的外来色彩。

    镰仓时代武士的出现对日本城郭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武士的居处大多在平坦的地势上,出于作战、防备的本性,武士们常常在居所周围垒土台、挖深沟,构筑相对安全的施设。这种形式的“居所”后来发展成为“馆”、“平城”。

    在镰仓末期、南北朝时期,恶党、山贼群起,他们凭借地势有利的山体,让讨伐的幕府军队吃尽了苦头。各守护大名纷纷效仿的将自己的“馆”、“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山头上,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叱咤一时的山城的雏形。

    而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当中,城堡成为了一个势力的重要设施。

    一城一国之主可以说是当时一个相当荣耀的武士向往的目标。

    ……

    而当时日本的城堡伴生的主要有一种城镇模式,这种模式的名字叫做城下町。

    城下町,是日本以城郭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中世时代,领主居所的周边所成立的聚落、町场,称为堀之内、根小屋、山下。近世之后,则普遍称之为城下。

    十六世纪,战国大名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著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者被强制集中于城下,乃形成城下町,并逐渐发展成领国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

    例如,今川氏的骏府、大内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织田氏的安土、以及丰臣氏的大阪皆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

    到了江户时代,在一国一城令的原则下,从江户城开始,各藩的城下町被整备起来,武士团则强制必须定居于此。

    在这个政治稳定的时代,城作为防御单位的作用大为减弱。这个时期主要以街道、市町的建设为主。出于经济发展、交通便捷的目的,战国时代的主流---山城显得不合时宜,因此绝大多数的山城遭到毁弃,平城和平山城是这个时代城的主要形式。

    城下町成为藩域经济的中心,大规模的消费经济逐渐地发达起来,也成为近代经济的源流。

    明治维新以后,主要的城下町多设有县厅与重点学校,伴随商业都市化发展而持续繁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