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甲午之军工霸世 !
不过,就算下了牺牲的决心,黄海涛也不会放弃一切生存下来的希望。两三成的希望虽小,但也是可以争取一下的,能够活下去,有谁愿意死呢?
为了不让鬼子有救火的机会,二营特意多等了一段时间,直到神社建筑几乎都被烧塌之后,黄海涛才下令撤退,而在此期间,二营又打退了三次日军的进攻,杀伤的日军有六七百人。可能是看到了靖国神社上空的浓烟而受到了刺激,日军的进攻更加疯狂,但是面对重机枪的猛烈火力,他们的猪突冲锋只是让士兵白白送死而已。
听到那一声震得耳膜生疼的巨响后,黄海涛总算是松了口气,下令放掉俘虏的神官和巫女,之前的累赘顿时成了挡箭牌,让二营的指战员们可以从容地朝反方向撤退。
不过黄海涛选择的方向却让他的那位搭档眉头一皱,“海涛,你难道想回那个缺口?敌人又不是蠢货,肯定会设下埋伏,到时候就是三面受敌了!”
“我记得讲课时教官说过,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出了不少人杰,那就应该将敌人的指挥官想得更聪明一些。”,黄海涛咬了咬牙,说出了一段很像是绕口令的话来,“所以他应该知道我们会想到他在那条开出来的路上设伏,因此反而可能认为这么做没有意义,为了节约兵力,而放弃那么做。”
“这正是虚虚实实,兵法之妙也。”,教导员顿时眼前一亮,赞道,黄海涛却表示自己还没看过兵法,灵感完全得自三国故事,让教导员一阵无语。
不过教导员终究还是没有否决黄海涛的决定,毕竟不管出处是哪里,道理的确是没错的,尤其黄海涛分析的“日军兵力不够”更是切中要害,让教导员平添了几分信心。
日军光是近卫师团就有12000多人,怎么会兵力不够?别说,还真是不够,那12000多人当中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和技术兵种,能够用于巷战的其实也就4个步兵联队和一个骑兵大队,而且近卫师团人员编制没野战师团多,一个步兵联队只辖两个步兵大队,也就是说,战斗部队一共才八个步兵大队和一个骑兵大队。
然后皇宫不可能不加强防御,至少一个步兵联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的,由于陆战队的表现太猛,近卫师团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为了确保安全、又额外加派了一个步兵大队过去,手里能用的部队就只剩下了5个步兵大队和1个骑兵大队。
而由于进城之后的一系列战斗,包括那个骑兵大队在内,日军的伤亡相当惨重,总数已经多达一千余人,因此受到重创、暂时丧失了进攻能力而需要重整编制的部队则更多。当陆战队完成任务、开始撤离神社的时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麾下能够随时投入进攻的部队已经仅剩两个完整的步兵大队,总兵力不足3000人,如果兵分三路,以陆战队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搞不好反而会被他们击溃。
于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只能作出取舍,放掉敌人不太可能走的回头路,集中兵力在神社门口的大路两端进行封堵。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不光是因为黄海涛想到的原因,还因为他不知道陆战队剩下的炸药已经不够随便穿墙。这样的顾虑一方面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认为陆战队可以走更近的“路”,原路返回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则让他不得不始终攥住手里一个步兵大队的预备队不敢轻易派出以防万一,本就不足的兵力自然愈发捉衿见肘。
本来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还指望驻地距离不远的第四师团赶来增援,谁知大本营却说第四师团已经被派去进攻横须贺了,打算趁着横须贺兵力空虚的机会将这座海军基地夺回来,同时也顺便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这逻辑完全经得起辩驳,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只能打东京警察的主意,可是就算获得了天皇的亲笔诏令,之前根本不是一个系统的人员想在短时间内整合起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眼下来说,东京警察唯一能够起到的作用,大概也就是向近卫师团通报敌情了;对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配合消防员灭火......
虽然为了避免殃及自己,黄海涛一直并没有故意放火,但是日式建筑实在太容易点着了,别说是手榴弹了,就算是机枪扫射都有可能引燃,而在交战过程中又很难腾出人手来扑灭火灾,结果经常是小火变成大火,等陆战队离开后,反而赶来更多的警察拼命灭火。仅从这一点来说,就算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能够迅速掌握东京警力,也未必就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兵力不足的窘境。
不过,当二营的先头部队抵达那个缺口之后还是遭到了攻击,让黄海涛顿时心中一紧,不过他马上就注意到枪声十分稀疏,意识到敌人应该只是留下了少量军警,这才脸色稍缓。
黄海涛的判断一点没错,先头排碰到的敌人不过是几个被留下来清理现场的日本警察,射术精湛的机枪手只用短点射就将其全部击毙,考虑到接下来或许还有恶战,弹药储备已经用掉不少的二营已经开始注意节约弹药了。
但是远处的警察还是及时将消息传了出去,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得知后大惊失色,沉默了片刻后他深深了吸了口气,让人打电话向一直待命的炮兵联队下达命令......
炮兵联队的联队长接到电话后还以为自己是听错了,“亲王殿下,您不是在开玩笑吧?往东京城里开炮?”
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回答却是掷地有声,“是的,决不能让这支中国军队逃出东京城!就算因此引起严重的火灾,也在所不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