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四百七十六章 廊下食

第四百七十六章 廊下食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春天午后得好时光,照的不只李忱昏昏欲睡,连一群或在走廊,或在飞檐下,吃饭得朝官,都是一副很享受得样子。

    这群朝官,坐在宣政殿外面得走廊,有人正在吃饭,慢吞吞得似乎正在品味。有人早就吃饱了,正眯着眼,舒服得晒着太阳,有的正在闲聊。他们不是偷懒,而是正在用午饭。这还有个名目,叫做廊下食。

    廊下食,简单来说,就是朝廷供得午饭。这还不是一般得午饭,是上朝之后,皇帝体恤朝臣辛苦,赐下的午餐。

    从太宗时代开始,就有这个惯例,早朝结束后,皇帝会和臣子一起用顿饭。伟大得领袖,英明的皇帝,千古一帝,太宗李世民,体恤朝臣一早起来,就来上朝。

    为了朝仪,水也得少喝,吃得也不太多。到了散朝,早就饿到不行了,皇帝是就在宫里,很快就有得吃,朝臣还要赶回家,便赐下一顿午饭,与朝臣一起享用。

    每人一个位置,吃得也不怎么丰盛,管饱,可味道嘛。只能说,不会空着肚子回家就好了,毕竟能上朝得也不少了,要赶时间,又要兼顾美味,这花销可不少。

    不过呢这种宴会吃什么,是其次,主要是一种炫耀,咱也是有身份得,能跟皇帝一起共餐。这就是很大面子。

    只是说穿了,说是跟皇帝一起吃饭,也就是官员自嗨,像那些没资格上朝的,还有一些小老百姓炫耀。实际上皇帝哪会真的跟他们一起用膳阿。

    这饭也不是好吃的,吃得好坏不说,因为还在宫里,刚刚散朝,那些御史也在,有他们盯着,千万注意别出差错。不然随时有你小鞋穿。

    而之所以,这些朝臣看起来很惬意,因为李忱特别下敕,大意是说,用餐就该心情愉快吃饭,所以自下敕日起,御史就别盯着了,此刻就当散朝了,这让朝臣大呼皇帝英明,连吃个饭都有人盯着,多不舒服。

    不说廊下食好不好吃,反正李忱一项吃得简单,只是皇帝也要担心失仪,被史官记上一笔,百官都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吃饭,更何况是皇帝。所以啦,廊下食皇帝大部分是不参与得,没有几个愿意没事找事。

    “阿,真好吃。’,一个细嚼慢咽得朝官,终于把饭吃完了,满足得说道,‘这廊下食阿,越来越好了。’‘可不是吗,朝廷收入翻了翻,盐政改革有法,还有这税制改革,成效好,收入水涨船高阿。’

    最近,这廊下食,也多了些变化,会依照时节,有些改变。夏天天气热,会吃一种凉面。不是现代人吃得那种凉面。对日本文化不算陌生,应该会知道,日本人会吃一种用荞麦面,吃之前要先沾凉水。

    如果读者还记得,李忱在徐府开得戏园,就有这样一个流水面。面放在流水里面,会流过每个人前面,要吃的人自己夹起来,就是这样。所以,那不是日式食物,正确来说,是唐式的。

    夏天有凉面,冬天会有热汤饼,就是一碗热呼呼得羊肉面。不过别指望有多少羊肉就是了,一天总量是三头羊,那怕是三头牛,这样分一分,也不会剩多少肉。

    除了冬、夏,在节日的时候,万一要上朝,或者赐宴。寒食节会有甜米粥,人日和三月三,会有煎饼。正月十五和三十,会有麋糕,五月是粽子。七月七,七夕同时也是晒书日,会有斫(音同拙)饼,九月九是重阳糕,,十一这个日子则是黄米羹。

    嗯,这不是李忱所创,其实早就有了。只不过,随着朝廷收入锐减,连带着廊下食,都越来越粗劣,这些都没了。

    加上时刻有吃饱撑着的御史,盯得你如芒刺再背,也不怪越来越多人,找藉口不吃这饭了。闹得皇帝下令,一个两个都不准开小差,必须留下吃完。不然这事传出去,我多没面子。

    ‘圣人英明。’,刚刚那朝官,随口拍了声马屁,虽然御史不盯着了,可是还有同僚呢,朝仪不用管了,可万一说了什么不该说得,也是有麻烦。

    ‘可不是吗?听说当年,连这饭都没得吃阿。现在阿,连公厨都改善了不不少。’,一个朝官也附合道。

    如今这廊下食,总算不再是朝臣避之为恐不及的东西。税收增加,李忱也不亏待朝臣,福利没增加多少,只有慢慢恢复以前得福利,这已经很不错了。

    而所谓公厨,就是平常日子,专供百官和诸吏用餐得厨房。唐代,每个办公单位,都有一个饭堂,称为“公厨”,唐代朝廷,中午也是管饭的。

    可安史之后,朝廷财政最为困难的那段时光,甚至连这公厨都生不了火。无奈只能让朝臣,隔日休。就是一天上班,一天不上,让朝臣这天自己吃自己。这点和台湾,经济不景气时候,工厂让员工修无薪假,很像。

    应该说,这些老板剥削人的时候,手段都差不多吗?或者说,唐代略好些,好歹没无薪假?

    这点甚至还不如地方,地方官府公厨靠放款利息,多少还补贴一些。事实上,去地方任职,也是很多人的期望,中晚唐时期,地方藩镇得各方面待遇,已经超过朝廷了,所以很多人,有机会都愿意去地方。不像以前,所有人拼命往朝廷挤,哪怕担任一个小吏都好。

    ‘阿,也不知到我哪天能去吃堂厨。’,突然,一个朝官说了这句话,引起了众人感概,心里默默赞成。

    所谓堂厨,跟公厨差不多。不过,这个堂厨得饭食,专供宰相用。算是政事堂得小灶。

    政事堂,就是专供宰相办公,以及用餐得地点。位置离上朝得大殿和皇帝专用得御书房很近。嗯,宰相们当然不是把工作用的案几,直接就当饭桌了,这太没规矩了,总会有地方摆设餐具得。

    这政事堂呢,既然是专供宰相的地方,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进来混餐饭得,能进来,就代表了你也是宰相了,不仅是权利,也是一种肯定。这宰相,也不一定多高职务,不是说你是尚书就可以自动被称为宰相。

    像李忱的礼部尚书,就没挂上宰相。哪天皇帝高兴了,也许一个低等得官职,也被拜相呢。嗯,虽然这不太可能,要挂拜相,要正式下敕,要经过很多程序,一个没什么声名得,想要一步登天拜相,皇帝肯,群臣还不肯呢。

    不光是权利与荣耀,比起廊下食,和一般公厨,这政事堂的饭菜,好吃多了。哪怕财政再困难,这伙食都小不了。不要看这政事堂小灶,每年这伙食费可不少,即便安史之后,最困难得阶段,也没少了宰相得那份。

    堂厨得伙食,好到什么程度呢?直说吧,好到连一些宰相自己都过意不去,想说,我们就几个人吃饭,花费相当于十多个人吃得,还是每天吃。

    所以,唐代宗时期,有个宰相常滚,错了,常衮,就上书说要削减这些开支,朝廷困难,连百官都被迫放无薪假,宰相这样也太奢侈了点。

    结果,被打枪。反驳的人说,朝廷提供宰相这么好得饭食,这是重视枢务,厚待贤才得表现,如果有人觉得不配,不能胜任职务,可以辞职,没必要藉着削减公膳,来邀取虚名。

    嗯,这话其实是高宗年间,担任东台侍郎(门下侍郎)得张文瓘说得,被别人用来反驳他而已。宰相得堂厨,太好,这是有根源的,早在高宗时期,就这样了,颇有一点后世高薪养廉风范。

    不光是伙食好,单是就几个人吃饭,还是同级得人一起吃饭,这饭吃起来就轻松不少。大家地位相差不多,可以随意交谈,很是事情都这样吃吃喝喝得解决了

    而其他部门的公厨,可麻烦了,各部门公厨有各部门特色。有的拜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了智慧。有的在墙上挂有各种标语,比方说与工作有相关的文章,还是皇帝圣训,比方说大理寺,墙壁上挂的就是法条,永徽律疏,这是高宗时期,完成得。关于关于唐朝法律,和一些解释条文,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最惨得是御史台,虽然是一个很让人羡慕得衙门,很威风,人见人怕。可问题是,他们内部管得也最严,吃饭前,主管要训话,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不准胡乱走动,也不能说笑。一顿饭吃到会让人得肠胃炎。

    不过,这政事堂有个规矩,跟其他公厨不一样的规矩,其他公厨没有得规矩,就是要是有人中途退席,所有人都会停筷子,等那人回来。

    等就等吧,反正这也不急。不过呢,万一,万一啦,要是有事出去得那个宰相,自己在外面吃饱了,才回来,那…

    这件事情发生在顺宗,就是宪宗他父亲。当时王叔文虽不是宰相,可是受天子宠信,又与另外一位宰相韦执谊联盟,算是权力很大。

    有一次,宰相们一起吃饭,王叔文闯进去,要找韦执谊,被一个小吏阻止,结果小吏被斥退,韦执谊起身和他出去说话了。几个宰相,杜佑,郑珣瑜、高郢,照惯例停下筷子等他回来。

    结果,左等,右等就是不回来,找小吏去看,结果小吏回报,韦执谊又要了两份饭食,跟王叔文一起吃了。当下把郑珣瑜气坏了,立刻起身离开政事堂,回到家就病倒了,一病七天,朝野大哗。

    ‘走吧,诸位。’,李德裕起身,几个宰相也纷纷起身,今天是早朝,所以哪怕你提前离开,也没问题,不过,几个宰相还是一起走,目标是绫绮殿。

    赚了钱,当然要花了。这是一般人的想法,赚了钱,除了必须的花费,或者拿去投资什么,其他当然要花掉了。不然,留着做什么,哪怕去买些黄金保值也好阿,钱越留只会越不值钱。

    只是,这是现代人的想法。不是唐代人的想法,或者说,不是中国古代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有钱就是要留起来,存起来。

    其实这想法也没错,需要以备不时之需。天灾在中国是常态,基本上中国数千年得历史,发生的天灾次数,绝对比中国历史还长,这是有人统计,记载在使书上得天灾,平均起来超过一年一次。可以说,中国每年天灾。没办法,中国地大,这些天灾得差别,区别在大小。

    不仅天灾,还要预备发生战争。战争,没钱万万打不起来,不说事前准备,各种粮草、物资需要钱。甚至战胜厚的封赏,和抚恤也要钱。

    这种情况不要说农业民族,哪怕游牧民族,也不是想打就打,是啦,那些可汗、酋长什么,是不需要为那些招集起来的牧民支付薪水,像论恐热,就不会给那些士兵什么薪水,除了他得亲军,其他人根本没薪水。既然连薪水都没了,抚恤也别想了。甚至,他们还要自备武器、粮草。

    即便如此,也不是想打就打。牧民要吃饭吧,成天被你招集起来打仗,除非每场大胜,不然哪来得粮草,天上不会真掉馅饼的。

    所以,有钱要存起来,也是没错。毕竟财政拮据,在历史上发生不止一次了,就在李忱得前几任,也都在为钱发愁,武宗为何要灭佛?佛教占据了太多田土,和劳动力,偏偏又不纳税。国家穷得要死,就杀猪了。

    这些朝臣,最大得梦想是文景之治,想想阿,米仓里面积粟,多到都腐烂得,财库内得铜钱,也放到串铜钱得绳子都腐朽了。这多让人羡慕阿。更别提,没有文景之治,几十年得累积,汉武帝怎么创下千古功业,大败不可一世的匈奴,拓展大汉疆域。

    对此,李忱是嗤之以鼻,钱就是要花得,文景之治?如果他一个后来人,追求什么文景之治,那中国也要完蛋了。文景之治,再他看来,不足之处太多了。所以,他给这群宰相好好上了堂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