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诸子千家世家门阀之苏氏子 !
不过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要以发展政策为根本才能持续壮大自己,军队服务于政策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做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存在,也是江淮人,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小时候不过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因为家族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家人饿死后,朱元璋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后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制,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创业时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这三个计策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政策,朱元璋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而苏洵认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条创基立国的国策,缩小后也很很适合现在的苏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称王,避开群雄的矛头,抓紧时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
“高筑墙”是包括外交的对外防御。
“广积粮”是包括不小于兵力,资源,地盘,武器,铠甲,后勤的实际实力扩大。
“缓称王”就是低调,不出名,不做最亮的那个崽。
不光不做正数第一,倒数第一也不能做,不然就会有人来主动欺负你夺取资源,到时候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许更麻烦。
为什么老老实实的人经常会被欺负,反而调皮捣蛋的没人敢招惹,就是因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柿子专捡软的捏,此为人心。
苏洵认为只要苏家按照,“稳,准,狠,猥琐发育不去浪,低调做事,乖巧做人,该出手就出手,能使坏就使坏,躲在草地开透视,躲在屋里用穿墙。”
这几条行事,那么相信自己和苏家在这个危险的世界,必能暂时护得自身安全。
在加上自己天生的识人之明,苏氏也必能趁机积蓄资源,累实根基,然后蓬勃发展,甚至达到最后的“缓称王”也不是不可能,想到这,苏洵感觉自己好像是有些飘了。
不过明太祖朱元璋都认同的,“发展”之道,只要做的比他还稳十倍,苏洵感觉应该就错不了了,如果还能出什么意外,那就是天要亡苏洵,苏洵不得不信命而亡了,尽力而为,听天由命,就是这个道理。
未来发展和军事的战略考虑完了,下面就是具体战术了,战略是大方向,战术就是具体操作。
对于苏洵本人来说,第一就是以两仪军阵掌控苏家军队。
第二就是,想办法尽快提升到三品意诚,然后着手升级两仪军阵为三才军阵。
第三就是,掌控苏家军事调动权,让苏家按照自己的想发,活动起来,掌控主动进攻权,努力强大自己。
这三点计划,没有先后顺序,都是相辅相成,就像对于第一点计划,用两仪军阵炼化苏家另外六千精兵子弟。
也可以顺便提升军阵修为,炼化更多的三才气,为第二点的日后晋升三才军阵做准备。
至于突破儒家三品意诚境界,经过三年的积累,苏洵大概已经有了突破的方向。
家族心学传承记载,儒学一品奥义是“心静”,二品奥义是“心宁”三品奥义是“心清”
若想达到意诚“心清境”,那就要纯净自己的精神,打磨自己的思维,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使自己的心神从“心静”,“心定”晋升到“心神清净”的境界,也是道家说的“清净心”。
上次苏洵带兵斩杀敲门诡时发现,带兵打仗,生死之间对自己磨炼心神意志,有特别大的好处。
那次心神死亡预警后,苏洵就感觉自己的意志正在快速蜕变,估计再来个两三遍,就可以尝试用家族传承之法,正式突破儒家第三境意诚了。
所以第三点计划掌控苏家军队,带他们出去搞事情,对于苏洵第二点计划里,突破意诚境界也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苏洵所说的搞事情肯定不是出去给人打仗,抢资源,毕竟外面世家关系,错综复杂,规矩太多,论人脉,论关系,论经验,苏家也都是是万万追不上的,在世家基本盘里获取资源,是以短打长,太难,不可取。
苏洵认为苏家最大的优势便是这一万兵卒,加上青黎堂上百位三品明劲族老。
所以依靠这强横的武力底蕴,苏洵才准备以军阵配合苏家兵卒,开荒杀妖,堂堂正正夺取荒野资源,然后以战养战,先使得苏氏一万族兵全部突破三品明劲境界,走出一条另类的发家之路。
就像被驱除出西岭山后,现在定居在苏家堡北面两百里外,野猪林的那上百只猪妖,两千只成年野猪,在苏洵看来就是特别好的资源。
斩杀后总计可以获得八十万斤野猪肉,无数野猪皮,十万斤的猪妖肉,足够苏家六千一品精兵突破二品悍卒境。
最主要的是只要苏洵布下两仪阵,苏洵发现斩杀这群野猪,并不难,相反只要计划好了还很简单。
而杀掉成年野猪之后不光能吃肉取资源,剩下的上万头的猪仔也是很好的资源,养在野猪林,未来就有源源不断的野猪肉。
练兵,炼武,炼军阵,突破儒家意诚境,开辟新的资源地,增强苏家底蕴,甚至让苏家所有人完全脱产,把城外三十万人口,全部消化,依做助力,就是苏洵认为的广积粮,而且是不停断的积蓄提高自己。
而苏氏家族来说,苏洵认为苏家现在三脉各司其职,一致对外的模式已经很好,不需要改动,而且苏洵也没那么大本事,能掌控东房已经是父亲苏骁不喜欢管事了。
不论是东房的“戎”事,还是西房的“祀”事,三房的“商”事,苏家三脉其实都做的很好。
东房虽然没有军阵,但是也留下了上万精兵悍卒。
西房管理家务,打理苏家堡,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内外四十万人,家族蒸蒸日上,没出过一起差错。
三房打理财务,白手起家到现在兵精粮足,仓库充盈,人脉广泛,商路众多。
苏家缺的只是兵家法阵和世家名义,如今两者都以获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苏洵相信。只要自己这边做足准备,举兵开荒。
苏家另外两脉,必定也会全力以赴,助力苏家崛起,或许他们早就等这一天了。
苏家文武并举,加上西岭山残留龙脉气运,两百年的积累,苏氏三脉早就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俊杰,不然苏家也不会气运一直在上升了。
只不过因为苏家多年来的名义不够,军事不硬气,导致了天命限制人命发展,这些人才实在是已经沉默太久太久了。
所以不论是西房还是三房,他们所做的事情,苏洵都不会插手,而且本来外行指挥内行便是一件愚蠢的事情,苏洵并不会认为自己会比他们做的好。
在这个世界,苏洵认为有兵权在手就足够了,其他的并不是很重要。
至于会不会有人反对,在这个超凡长生的时代,苏洵认为只要证明了自己决策是对的,在这个发展壮大家族永远是第一位的世界,没有人敢破坏家族发展
如果有,不光祠堂下的先祖不会放过他,拥有苏家兵权的苏洵也不会放过他。
苏洵木质小庭院是距离西岭山内部最近的一户,急匆匆赶来的苏骁只要离开西岭山,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祠堂,军营,还有就是苏洵的木质小庭院。
祠堂,军营不去管他,在苏骁心里,家庭永远是第一的,老婆第一,孩子也第一,如果你叫他排个第二出来,那他肯定会回答是自己。
苏骁有两子,大儿子苏洵,18岁,二儿子苏章15岁,对于这两个孩子,可以说是苏骁的骄傲。
打小开始,平时提起来这两个孩子,不管别人怎么说,苏骁也总是赞不绝口,护犊子护得厉害。
也不知道这股子骄傲自信哪里来的,这可能就是父母看孩子的心态,自家的都是最好的。
在苏骁眼中,大儿子苏洵从小有些稳重,独立,但是心思太重,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小的人,经常一个人独自愁眉苦脸的叹气。
苏骁和苏氏当年是看在眼里忧在心上,夫妻俩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没什么改变。
后来苏洵主动提出来这西岭山脚独自居住,苏骁和柳氏考虑很久后,还是赞同了,就是想让这孩子在山里散散心,舒缓舒缓心情可能会好些。
果然后来慢慢的苏洵就好了许多,虽然还是心思重,但是心情明显变得开朗欢快了不少。
但是没想到这大儿子苏洵,却是一去不复回了,整天就呆在自己的山中小院,偶尔才回去一次,把苏骁夫妇俩后悔的牙都要咬碎了。
不过苏骁知道,虽然这大儿子从小不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大儿子很孝顺,心里很有他们夫妻,不是凉薄的性子,这点苏骁还是看的出来的。
只是性子有些太谨慎,从小心里藏的事太多,但是只要孩子能健康长大,平平安安的,苏骁和柳氏也满足了,不求他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自身平安就是最好的,或许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吧。
只是苏骁没想到这宝贝大儿子是真有出息,竟然靠自己在山中就领悟兵家军阵,给苏骁狠狠争了把气。
现在军中子侄只要提起苏洵,就没一个不对这大儿子配服的,就连平时素来骄傲的西房家主苏邕,提起苏洵来都是赞不绝口,
苏骁刚刚得到儿子领悟两仪军阵的消息时,还感觉是有人给他开玩笑,不是不相信苏洵,是这实在是太难了。
敢拿他儿子开玩笑,气的他差点没直接杀回来,后来得知是真的后,苏骁都不知道怎么描绘当时的心情了。
孩子就这样突然有出息,突然就让苏骁有种老父亲的感觉了。
长大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自己的庇佑了,自己就已经可以展翅高飞了,只不过自家这孩子飞的比其他人好像高了许多。
现在大儿子出息了,对于二儿子苏章,苏骁突然不想他也太出息了,不然到时候俩孩子都离开了,经常不在家,自己和柳氏怎么办,老了也没个说话的。
说道这苏骁忽然又想到,苏洵这孩子好像要及冠了吧,及冠后是不是就该结婚生个孩子了。
那有了孩子自己和柳氏还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控制住脸上不自觉就漏出笑容,苏骁感觉回去可得给柳氏商量商量,附近哪个世家的的嫡女孩子好。
江淮苏家现在可是正式世家了,儿子是苏家东房嫡长子,未来的东房家主,又是领悟军阵的天才,必须得好好选一下。
不得不说,这老父亲的心态一出来,苏骁竟然思维散发的如此厉害。
所以不管什么时代,什么身份,都得面临催婚,不论哪个父母,都会提起催婚,而正在准备及冠后大展手脚的苏洵,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未成年,苏父已经准备给他相亲了,貌似还像指配婚姻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