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九阙朝凰之第一女帝 !
一车车的物资,从荆州府各郡县运往阳关郡,同时还有不少的人,也纷纷赶往阳关郡帮忙,还有荆州府的各郡县驻军,也都乘坐驻军车辆赶往阳关郡救灾。
关于地方的房屋,谢琅也给地方百姓提出了一项措施,那就是由朝廷给他们建房,每户须得缴纳三十两银子,这些银子也不指望他们一下子缴清,可以分三十年缴纳,每年至少要保证在一两银子的基础上。
银子结清之后,房屋的契书才会还给老百姓,没还清之前,契书全部抵押在银行里。
这算是一笔比较划算的买卖,毕竟每年一两银子,现在老百姓稍微节俭一点都可以赚到,等到日后物价上涨,依旧是这么些钱,不会再增长。
而且给他们建的房屋都是两层的独门独院,由地方知州府派人过来兴建。
三十年后,这笔钱你没有还清,房子就不是你的了,到时候会由银行收回房屋,进行租赁,你须得自己搬家,另寻住处。
如今大周土地国有制,老百姓有的只是自己的房屋,现在没有产权,只要房屋还在你这个地块,你就能祖祖辈辈一直住着。
一听还得要钱,不少人都不愿意,觉得朝廷这是变着法的和他们要钱。
三十两银子,他们得拼死拼活的干多久。
有人觉得挺合适的,毕竟村子里的人,能在这次灾难中全部生存下来,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有的一家子十几口人,这十几条人命,难道还不值个三十两银子吗?
就算是你去大户人家,给别人做下人,每月也得有一两银子的月钱,三十年,够你赚多少钱了?
更何况这个也不是朝廷强制性的,不想让别人帮着盖房子,你可以自己花钱盖嘛,没逼迫你不是嘛。
前三个月,官府都在各村的村口设立了粥棚以及临时的棚屋给你住着,一日三餐都不用花钱,三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你家里收拾出一栋房子了。
想要新房的人,自顾拿着户口本去官府在各村设立的办公点去报名了,没有分家的,家里十几二十号人,只农耕地就有几十亩,一年轻轻松松的能转到一两银子,就只是买菜,好些人家一年能赚个小十几两呢,更何况朝廷都不收你的利息,你还想咋地。
那些坍塌的房屋,都有公门中人帮忙清理,收拾出地方还要抓紧时间加盖新的房屋。
“爹,咱家也要盖新房吗?”小泉村里,一个汉子问他的老父亲。
老人家看着成为一堆废墟的家,心里别提多疼了,尤其是地里的粮食,今年指定要大减,好在这几年朝廷仁义,粮食交税少,家里足足存了六大缸的粮食,还是够家里人吃到明年的,
老高家全部人口加起来有十七个,他们夫妻俩生了三个儿子俩闺女,闺女都出嫁好些年了,他们家也没有分家,就和三个儿子一块住着,下面还有九个孙子孙女,一家子热热闹闹的,虽说也有摩擦,却也都不是什么大事。
“先去看看新房啥样。”高老汉招呼大儿子,往村口的办公点去了。
父子俩过来的时候,外边已经等了十好几户人家,瞧见高老汉,不少人都互相开口打招呼。
“五叔也要盖新房?”
“还不晓得呢,先看看这新房是啥样的。”高老汉叹口气,走进了临时搭建的办公点,里面摆放着两张书桌。
他们排着队,轮到他们的时候,坐在里边的年轻人笑道:“老叔也要盖新房?”
“先看看新房是啥样的行不?”高老汉抖着笑问道。
“行。”年轻人将桌上的图纸摆在高老汉面前,“要是由朝廷给你们盖房,统一都是这样的。两层楼,上下总共六间,还有左右各三间的厢房,加起来共有十二间,后面可以养鸡鸭猪样,前面就是个挺宽敞的院子。”
还别说,高老汉一眼就瞧上了这个两层的小房子,这张图瞧着就让人爱不释手。
要是真等着盖好了住进去,那还不得舒服死啊。
“我家全部有十七口人,这……”高老汉犹豫了,“这恐怕也不够住啊。”
“那就要两套,只是每年须得缴纳二两银子,当然房契也是两本,老叔家里有几个儿子?”
“三个!”高老汉心动却又拿不定主意,“这要是真要,就得一气儿要三个屋子,不就是跟分家一样嘛。”
年轻的公务员笑道:“分开不也挺好的,住在一起难免要吵吵嚷嚷的,再说看老叔您的条件,想来三个儿子都是孝顺的,给他们分开,各自拿银子,您和老伴也就不用出银子了,三家一块轮着住,谁家做了好饭就去谁家吃,等您和老伴年过五十岁,三个儿子每月都得给您二老一笔钱养老,生病了也是三家均摊。房子连在一块,想想不也挺好的嘛。”
别说,高老汉真的心动了。
只是分家到底是大事,老话说父母在不分家,在他们村子里就没听爹娘在就分家的,这都是不孝顺。
不过日后孩子大了,早晚也是要分开的,况且盖三座连载一起的宅子,瞧着就气派,每年各家只需要拿出一两银子,怎么看怎么合心意。
“小老儿我能不能回家合计合计?”
“能,我们俩要在小泉村停留半个月,您老这半个月里,啥时候来都行。”
不管高老汉怎么想,他身边的大儿子却很心动。
回到自家废墟那里,其他的人还在废墟上翻找埋在里面的物件儿。
看到高老汉回来,高老太走过来,“咋样?你是想自己盖房,还是……”
“让孩子们先过来,咱们商量商量。”
他一发话,家里的儿子儿媳都过来了,孙子孙女一开始也想听,被高老汉给打发去旁边玩了。
他把在办公点打听到的事情,和三家一说,三个儿子都动了心思。
住在一起有摩擦不假,但是也从没有不和调和的矛盾,妯娌相处的也挺好,高老汉老夫妻也大多是不怎么偏帮,虽说老两口是大房养老,可是二房三房每年也是要给粮食和钱的,只是不如大房操心劳力。
小儿子大孙子,老两口的命根子。
高老汉夫妇疼小子不假,可是二房夫妻俩也没有压着,一碗水即便是端不平,却也大差不差,这点三家都不怎么计较。
况且二房还有个大孙子呢。
听到房子是上下六间,还有六间厢房,三家都心动不已。
想开口却到底是存着忌讳,生怕老两口因为三家要分开单过,心里不舒服。
高老汉也不傻。
“一座屋子不够咱们家里住的,两家的话等我和你们娘没了也没法分,所以咱们就要连着的三家,盖好之后,你们各家每年自己还那一两银子。”
高老汉说罢,看到三家儿子儿媳那期待的眼神,心里有些酸酸的,却并不多难过。
“我和你们娘,就和老大家的住一块,每年你们两房给我们送来粮食,钱的话每月给点,我们老两口病了,花的银钱三家一起出,咋样?”
“都听爹的。”大房肯定没意见,毕竟在老百姓的心里,长子养老这都是规矩。
要是绕过了长子,跟着次子或者是其他的儿子,长子肯定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能分了家,自己个儿单过,二房和三房哪里能有意见,也都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至于老太太没说什么,家里大事都是高老汉做主,反正高老汉去哪里,她就跟着去哪里。
家里三个儿子都是老实肯干的,分了家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商量好之后,高老汉就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去了办公点,盖房子须得户主出面,签字盖章。
找的开始之前的那个年轻人。
看到高老汉带着三个人过来,笑着招呼他们坐下,然后取出三分契书。
契书都是现成的,且一式三份,一份户主自己保留,一份在地方县衙,另一份在银行里。
银行里保留的是正本,县衙和户主自己保留的是副本。
日后房屋的交易,必须得有正本,副本是无法交易的,即便是私下里买卖交易了,也做不得数,须得将银行的钱款缴清之后,才能正式具有法律效力。
副本是相对易于保存的纸张,而正本瞧着就很美观,纸张厚实且硬度适中。
“老叔,咱们的这套两层的屋子,只给你盖房子,里面也都涂抹好了,到时候你们只需要自己购买家具就可以了。这个位置是厨房,灶膛后面有个遮挡的厚铁板,天气暖和的时候铁板是封住的,到时候天气冷了,可以把后面的铁板拿掉,烧火做饭时的热气就会在整个房子里面到处窜,到了冬天,家里所有的屋子都是暖乎乎的,再也不怕过冬了。”
不止是高老汉,就连高家的三个儿子都听得一惊一乍的。
这也太好了吧?
谁不知道冬天有多难过,哪怕你房子盖得再牢固,那冬天里也会漏风的。
每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候,晚上睡觉都得搂着睡觉,不然得冻得全身发抖,大半夜都睡不好。
签订了契书,父子四人就美滋滋的离开了。
房子都会在三个月内建成,这次来的人很多,其他州府也派人过来帮忙了,整个阳关郡及笄了几十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荆州府各处驻军,其他的都是来这里帮忙修盖房屋的。
临时的棚屋已经建好,老百姓都各自找了位置住进去。
高老汉一家几乎每天都要去自家的宅基地溜达两趟。
短短六七日的时间,自家的三栋宅子的地基就已经起来了,因为人数多,高家一家人也会过去帮忙,不然他们闲着发慌,而且自己参与的话,心里也更踏实。
天气更冷了,一些自己盖房子的,也就随便收拾一下就搬回去住了。
预约了新房的,还居住在棚屋里,可是瞧见那一日日逐渐成型的新房,心里的喜悦难以言喻。
一些个没要房子的村民,瞧见这一栋栋两层的小楼,心里虽然羡慕,可是想着不用背负三十两的债务,也在心里找到了平衡点。
哪怕是平衡了,心里还是会羡慕,这是肯定的。
以前都是一个起点,现在他们还住着草房或者是建议的青砖房,可其他的人却住着两层的小楼房,心理落差一时半会的很难找准位置。
因为盖房子的人多,再加上高家六七口人也上去帮忙,前前后后一个半月的时间,房子终于建好了。
三座上下六间的两层小楼,就这样出现在他们面前。
外墙是白石灰和青砖上下堆砌,干净漂亮且整洁,院中的地面和屋子里也都是水泥铺成的,关键朝廷还给他们都安装了玻璃窗户。
高老汉瞧着面前的房子,手脚都不听使唤的一直打哆嗦。
他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之后三家分了分,大房住中间,其他两个儿子住在两边。
这也是为了方便老夫妻俩,到时候两家做了好饭,可以直接踩着凳子,顺着墙头送给二老尝尝。
尤其是二楼的大阳台,三家的儿媳妇都很喜欢那个位置。
他们都准备在其中一个阳台里面的房间,当做寝室,这样晚上还能走到阳台上看看景儿。
村子里其他的小楼也相继落成了,全村三百来户人家,出现了小两百的新房,有的也趁着这个机会分开单过,比如像高老汉家里这种情况,有的人口少,就直接住在了一起。十二间房,十口人之内还是能够住得下的。
趁着这点时间,高老汉一家人,也去了县里找人打了几套家具,原先家里的家具也有能用的,因此采购的家具并不多,却也花了不老少的钱。
新家新气象,没有点新家具,也不像话。
入冬后的第三场雪,轻轻飘落,高家人都各自搬到了新房里。
搬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柴火烧锅灶,去去新房里的湿气。
大房家里,大儿子挎着一个大柳条筐,去自家的柴火堆里带进来一筐玉米秸秆,拎着一条小板凳去了东厢的灶间里,开始烧火。
这口铁锅是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当然锅盖是没法用了,铁锅却好好的。
以前铁锅很多人家家里都没有,就是因为价格太高,依旧用着陶器做饭。
同时对于菜刀的管控也很严,有时候想要买一把菜刀,都得来来回回的去衙门里奔波好几趟。
新帝登基后,这方面就放松了,锅铲刀斧之类的,每家都能买。
关键是价格也便宜许多。
高老太去自家的自留地里摘了一些菜,回来后儿媳妇烧火,她掌勺。
最开始的锅灶不好烧,一顿饭下来弄得厨房里到处都是烟,呛人的很,不过等多少几次就好了。
“奶奶,娘,家里暖和起来了。”大房家的儿子兴冲冲的来到厨房,乐不可支的喊道。
大房家里三个孩子,两儿两女,二房家里是一儿一女,三房家则是一儿两女。
高老汉夫妻俩住在一楼的寝室里,主要是俩人年纪大了,每天上下爬楼身子也遭不住。
大房两口子和两个儿子住在二楼,俩闺女则是住在西厢的三间房子里,屋子里住的正好。
东厢这边则是一间厨房和一间杂物间。
谢琅是在十一月份回到京城的,这次的灾情处理的及时,接下来的后续也不需要谢琅在那边盯着,相信荆州知府定能够处理妥当。
许久未见到小太子,一进勤政殿,那小娃娃就如同一枚小炮弹似的,飞快的冲进了谢琅怀里。
“母皇,可算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