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智慧追寻者 > 杂谈散记-错却无法

杂谈散记-错却无法

作者:智慧追寻者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智慧追寻者 !

    知道自己错了,也想着去改,可是时间过去了,错误还是在犯,可能不算是错误,是一种无法达标超越的错误,无法达成某个标准,怎么努力,说起来,真的不是怎么努力的,也许朝的方向错了,努力的方向错了,可能也并不能够花费时间去那个方向,内心强烈地抗拒着,自己怎么扭向,都无可改变,可悲的自己。

    这种现实,让自己很沮丧,也很痛苦,遗忘一天,又在另外一天被触发,基本上无可避免,解决方式有,却不能去实行,实行的后果也许比现在的痛苦更剧烈,当然是短痛,也许未来会发展成长痛,就这样,那还是在努力挣扎着,也许在未来可能被自己想到方式解决,自己也只是在等一个可能会实现的希望时机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停地将一些需要在现实中做的行为养成习惯,这些习惯在外人看来就像机械的行动,基本上不会改变。思维运行在自己兴趣的地方是所谓我们的关注点,这样思维运行轨迹和我们的现实行动进行了分离,导致我们在别人眼中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存在,脑子不灵活之类的。

    如果将思维与现实行动统一,那此人在自己看来,是非常单调无聊的,主要可能现实决定他无法展开丰富的现实行动。也许会被逼迫着自己想办法扩展自己现实丰富的生活。现实,确实大部分人是无法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的。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思想和现实进行了分离,虽然思想实际上是依存在现实这具身体里面的,这就是想象力的来源,思想和现实进行了分离,这样感觉体会会丰富起来,和实际上的感觉体会差不多是一样的,想象力无法超脱现实基本元素感觉体验。

    超脱了,那就是创新,新的发现。从人类的进化来看,思想和现实行动的分离,是智慧生物形成的原因,如果只是按现实来发展,进化非常缓慢,认识会进入误区,需要不停地现实探索,碰运气,才可能让创新发生。

    上述这些,不过感觉起来后,然后就这样相信这些我们想出来的想法,最后变成文字叙述,意思就出来了,而变成文字叙述,这个思想到文字叙述的创造过程,可以像我们这般叙述,也可以变成一种文字艺术表达,传递的意思只要正确的,看的人只要明白我们真实的意思,那就算是成功的,如果不能够看懂,或者理解偏了,那就是不成功,在思想转化成文字表述的时候,不够成功,文字表达能力差,而无法转出文艺的文字语言表述,那说是没有文艺细胞,没有学会这种能力。

    我们真的这样差,无法准确表述我们感觉的意思吗?还是真的缺少文艺细胞,无法转出文艺的文字语言表述,如果都不是,那我们差在什么地方?看到我们写的就不想看,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们自己去看了下,好吧,我们也觉的讲的太啰嗦了,这书如果提炼出有用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字数也没有这样多,很薄的一本书就可以描述清楚了,为什么我们写了这样多呢?

    不清楚,因为提炼的是后来者做的事情,很简单,而开拓未来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知道下一篇我们将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很难预见,这是我们多年写下来的经验认知,我们并不清楚明天会写出什么废话。

    对于看书的人来说,这真的不管他们什么事情,看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过程,浪费时间外,可能有所收获,是否时间花的值,不如直接告诉他们一个结论,这样是他们更喜欢的事情,真的是这样的,研究才有所用,否则这样表述就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写个小说,看着舒服,将一些感觉写入小说,读起来也觉的很有意思,不感觉是浪费时间,体会到了异样的感觉。

    不是学术,不是研究,确实真的是需要这样叙述,这是一本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一种体会异样感觉的过程,体验自己的异样感觉,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那就对了。

    可是如果当成学术,当成研究来读,那也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一本学术著作,是一本可以研究很多内容的书籍,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读,这是一本我们的感觉认知,从某个时候开始,然后一直在叙述的感觉认知,现实中的我们提炼了我们想要的认知来构建全新的我们。

    我们对自己还是不够自信,不被外界承认,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应该是自卑惯了,也没有什么了,不打击自己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就行,那已经是习惯,已经是信仰了,偶尔的狂态也给了自己动力。未来,我们还是来了,未来,你在恐惧我们的到来吗?

    感觉也回归正常状态,不会突兀出现给自己异样的状态,很自然地出现,出现的时候,自己很多时候都无法察觉,如果这是正常状态的话,那真的不好,没有感觉就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没有认知,这对于自己来说,正常的,未必是好的,却也是好的,变正常了,总归是好的。

    没有这些感觉,那将如何思考呢?没有这些感觉,思考还是存在的,还是继续的,而且认知还是会出现的,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吧,感觉出现了,自然进入了思考状态,快到自己无法感觉到感觉的出现,只感觉到思考的进行,认知的出现,这样是比较好的了,自然的融合,在思想分离出来的时候,断裂让这具身体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现在弥合本身就是一种身体自发的治愈行为。

    想象力形成后,就是说思想,感觉体会已经从身体中分离出来了,也就是意味着和现实进行了分离,思想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当然,分离是分离了,想象力的方向也导致了想象力成长的分化。

    用想象力体验其他现实感觉,这是一部分幻想的人,用想象力体验虚构世界的感觉,这也是一部分完全脱离现实的人,用想象力体验新的感觉,这是一部分创新的人。

    而想象力体验感觉的积累,导致个人行动力进行,这也是最终的结果,没有迷失在想象力中的人执行了自己的想象力,将成就很多成果,成就很多创新,也成就了很多灾难和伤害。

    想必想象力最好的结果,可能温和点的结果是变成书籍,现实无想象力的人根据这些书籍,提炼出对现实有用的事物,却可能也无法阻止伤害和灾难的发生,只不过写书的人可能不是直接领导者,只是这样的差别。

    也只能做自己的努力,写书也好,现实也好,做自己的努力。体验自己的感觉。

    刚进行了一次理论推理,相对距离=K(K被证明是常数)*相对速度,方式就是同心圆不同两个点相对中心点的相对速度为V1,V2,圆周运动可以得出在相同时间内V1T/V2T=2πR1/2πR2,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公式里就不表示出来,消除相同项进行合并R1=V1/V2*R2。

    根据相对速度不变相对距离不变定律,R1=K1V1,R2=K2V2,因为现在并不清楚K1是否和K2相等,就这样表述。代入R1=V1/V2*R2,可以得到K1=K2。这样可以证明在同一个圆周运动系统里面,K是一个常数。以不同的参考系,K会不同,有待实际测量证实。

    K不同应该也可以进行理论推导的,因为是相对点来叙述的,如果那个相对中心点的旋转速度是一样的,那K是一样的。这两个物质都是自转的,自转系统物质表层相对物质圆心相对速度是V1,V2,那他们就有K1,K2这两个常数,表层到中心距离为S1,S2,就有S1=K1V1,S2=K2V2。设定一个物质2绕另外一个物质1公转,相对距离是S3,他们的相对速度是V3,S3=K3V3,我们的目的是想看看K1,K2,K3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存在。

    这个有点复杂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很有可能物质2有自己的公转中心,他的公转中心和物质1自转中心不重叠的,都是自己绕自己相对距离点转动的,这样就不能构建出一个K1,K2,K3关系体系来。也就是说K1,K2,K3都是独立的,没有什么联系存在。

    如果物质1也是在公转,绕物质2公转的中心点公转的话,这样可能可以构建出一个K1,K2,K3关系体系来。算起来挺浪费时间的,文字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这里面应该有很有意思的事情会发生的,先这样,有空再说。

    自转叠加直线,也是在运动的物体,相对速度不变,相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公转运动的。原本一个自转的物质,相对于空间一个点相对距离不变的,当这个物质叠加一个直线运动后,就得到另外一个相对速度,在相对速度不变,相对距离不变的状况下,这个物质相对于这个点是做定轨迹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