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唐伯虎《题拈花微笑图》
息妫静静的听子元吹嘘此次伐郑的光辉事迹——横刀马前,冷静的注视着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动向,抓住战场上每一个瞬息万变的战机,一路下来,势如破竹。大军所过之处,时刻保持纪律,不扰民、不占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郑国人面前树立了楚军的良好形象。
息妫一直微笑,没有说话。男人有时候就需要靠满嘴跑火车一般,骄傲而虚伪的活着,何况这种骄傲,也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如此爱自己的男人,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但郑国国君郑文公的所见所闻和息妫相左,他觉得真相只有一个——子元吹嘘的很离谱。
郑文公得知楚国出动六百辆战车来战,比武王伐纣还多一倍,估计是想灭了自己,心中万念俱空,马上安排弟弟叔詹写求和信,准备向楚国求和。
叔詹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他认为这种时候不能软弱,建议郑文公同楚军先干一仗,干不赢了再求和,或者马上安排快马,求救于齐盟主。
郑文公这个人有个特点,喜欢依附大佬,谁强就依附谁,当两个大佬看起来都很强,不分仲伯的时候,便让两个大佬打一架,谁打赢了就依附谁,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墙头草,或者风信鸡。
很显然,目前还是拥有盟主身份的齐国比楚国强大,郑文公听了叔詹建议,心中有了底,一面发兵拼死抵抗楚军,一面派人求救于齐盟主。
齐恒公这个盟主当得也很积极,听到郑文公有难,不假思索,拉起管仲就朝军营方向跑去,再晚一点就来不及了。
从楚国郢都到郑都有八百余里,齐国到郑都也有一千余里。齐国收到消息的时候,楚军已开拔多日,军情紧急,齐恒公也来不及动员其他盟国军队,过来的时候叫上顺路的鲁、宋二国,三国联军汇合后才浩浩荡荡的向郑国急奔过来。
同叔詹预料那样,郑军一遇子元大军,一触即溃,眼看再过几日楚军就要攻入城内,叔詹便心生一计。
不几日,楚师攻破郑国桔柣(郑国远郊之门),来到郑都内城大门时,子元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郑都内城闸门没有关上(“县门不发”),更让子元感到意外的是,门口来来往往的人都说的是楚国的语言(“楚言而出”)。
这绝不是楚国的内应打开的城门,也不是郑国疏忽忘记关城门,并且那个时候楚语相对于中原人来说,相当于一门全新的外语,并且普及程度不高,从这些说楚语的人穿的服饰来看,也不像是楚国旅游团。
门没关,郑人说外语,一切都不可思议,子元心中存疑,拼死扯住想进城抢东西的将士,告诉他们郑人不加设防,故弄玄虚,其中必有缘由,先安排一只队伍进去踩个点。
不多时,侦查回报,城内秩序井然,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甚至老百姓开着店铺照常营业,但城墙处旌旗蔽满,隐约发现有郑兵埋伏。
子元呵呵一笑:“果然有埋伏。”随即令大军退出桔柣之外安营扎寨,静观其变。
假如子元此时派一只军队入城抢劫一番,便会真相大白,因为《左传》将子元经历的这一事情记入书中,后人也进行了总结,并汇入《三十六计》中成为一计,为后世的军事家们在碰到情况危急时多了一个选择,从而化险为夷,甚至克敌制胜。
比如唐朝名将张守圭守瓜州时就用过此计,它在《三十六计》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空城计,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的时候,为展现诸葛亮谋高胆大的一面,也将此计演绎入书中,成为中国人如数家珍的故事之一。
唯一不同的是,叔詹没有罗贯中胆大,他的空城计没有安排郑文公在城楼弹琴,因为此时的郑文公一行,正在逃往桐丘避难的路上。
郑文公得意非凡,对叔詹想的这个计策大加赞扬,不仅有效的阻止了楚军东进,保全了郑都完整,还为齐盟主赶来支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可谓一箭三雕。
空城计让子元左右为难,军中将士分为两派,左派认为楚军强大,进去抢掠一番,捞点战利品回家过年,大不了同埋伏的郑军厮杀一阵,也不枉此行;右派认为,城内作战不利战车机动,且郑国伏兵将会使楚兵陷于被动,定会大败,如果又碰见像鬻拳那样的二愣子,门都不让进。
子元也觉得,此仗师出无名,如果真的战败回国,又将让息妫冷眼相待。反之,如果此行无甚收获,也将被楚人耻笑。
犹豫之际,探子来报,齐、鲁、宋大军正往郑国赶来,一路驱驰,现在已到达桐丘(今扶沟县)境内。
联军屯军桐丘,切断蔡、息两国支援,子元觉得这是一个撤退的好理由,借口道:“郑国中有智谋之士啊(‘郑有人焉’)。”于是下令班师回朝。
大部分成大事的男人,都是为了女人,而放弃爱情的男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在乱世中,这一真情弥足珍贵。
子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息妫,并且,他成功了。
也许是为了有一个依靠,也许是希望用自己的美色来腐朽、消耗子元的野心,从而保全自己和熊恽,保全楚文王为之奋斗的楚国基业,从此以后,息妫便委身于子元,二人卿卿我我,花前月下。
刚开始,二人还遮遮掩掩,但纸包不住火,其他人见此情况,也就私底下八卦一番,只有大夫斗廉直谏子元注意下私生活。
后来,子元索性搬入息妫宫中明目张胆同居起来,这下子引发了楚国勋贵对子元的强烈不满与声讨,原来偷偷摸摸的当作没事一样也好,现在公然搬到楚文王遗孀宫中常住,摆明了欺辱先君遗孀母子。
斗廉也很着急,你俩结婚了怎么办?那子元是继续做令尹还是想称王?做令尹显然不合适了。
如果再整出一个儿子来咋办?这个儿子是王子还是公子?那我手里的熊恽不就费了?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于是,斗廉为了集团利益,天天跑到息妫宫中劝说子元搬出来,子元烦不胜烦,各种推脱。后来斗廉着急了,趁子元睡觉时冲进寝宫,将子元从被窝中拖了出来。
永远不要掀一个熟睡的人的被子,夏天也不行,何况是抱着先君遗孀的一国令尹。
子元恼羞成怒,自从当了令尹还没受过这种大辱,当即抽出刀准备将斗廉刺死,后来想了想估计打不赢,准备忍一时风平浪静,待日后收拾的。忽然又联想到楚堵敖一事,忍无可忍,新仇旧恨一起算,便让人将斗廉抓了起来。
自从斗伯比去世以后,斗廉当时在若敖氏宗族中辈分最长、年纪最大,又有围歼邓鄾、夜袭蒲骚等重大战功,子元逮捕斗廉使整个若敖氏大为愤怒,很显然,子元这一举动摆明了是冲着若敖氏来的。
若敖氏觉得,如果此时不采取行动,若敖一族迟早会被子元赶尽杀绝。
公元前664年秋,若敖氏以息妫名义发动靖难,申公斗班调集申县之兵,内外合兵攻下郢都,在战斗中将权倾朝野十余年的子元刺死。
子元死后,其支系一族被灭,息妫则被软禁后宫,从此不问政事,过着平静而幽淡的生活。
斗廉被释放后,掌管楚国一切军政大事,待肃清子元一党后,还政于楚成王,从此,忠心耿耿的若敖一族,开启了全面掌控楚国的鼎盛时代。
继续写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王子,因为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便和母亲回到娘家郧国避难。在郧国,这个王子遇见了他美丽的表妹,二人年纪相仿,共同语言很多,不像子元和息妫一样,年龄有差异,交流有代沟,于是王子和表妹天天耳鬓厮磨,渐渐情窦初开,便发生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
少男少女在一起本来就容易擦出火花,要不怎说人不风流枉少年,虽然血缘近的男女结婚生育率低,但是擦时间长了就出问题了——表妹怀孕了。
从周立国起,周公旦便制定《周礼》及典章制度,讲究男女有别,完全改变了自殷商以来眼神一来电就风流的**风气。表妹她爹也是周王室一脉,自然十分遵循周礼,如果女儿未婚而孕的事情传了出去,会被各方诸侯耻笑,也嫁不出去。
情急之下,表妹母亲只得叫女儿装病,藏在一间屋子里,数月后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为了不让人发现,表妹母亲悄悄命人用衣服包着孩子,丢弃在云梦泽的苇荡里。
过了几天,表妹她爹到云梦泽去打猎,猛然见一只老虎卧在苇丛中,大喜过望,弯弓搭箭,射了很多次都没有射到老虎,并且老虎看见箭射过来也不躲闪、也不发怒,表妹她爹很好奇,命人去看,原来这只老虎正在给一个小婴儿喂乳。表妹她爹吃惊不小,心有不忍,便带着侍从,悄悄退出了芦荡。
回到府中,表妹她爹便把此事告诉了表妹母亲。表妹母亲大吃一惊,猛然想起正是丢弃小孙儿之处,只得把事情的原委一一讲来。
表妹她爹觉得好不容易可以当上姥爷,你却把孙儿丢在外面当饲料喂老虎,立即命人把孩子找回来,交给女儿抚养,第二年把女儿送到楚国,与王子完婚。
根据楚人的风俗,称虎为“于菟”,称乳为“谷”,因此王子将这个小男孩取名为“谷于菟”。
这个王子,因被父亲熊仪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父亲死后,王子以父亲谥号“若敖”为氏,叫做斗伯比。
所以,这个小婴儿也叫作斗谷于菟,又称斗子文。
公元前664年,楚成王亲政,拜若敖氏的斗谷于菟为令尹,总揽楚国军政大权。
斗谷于菟任令尹时,楚国被子元内耗殆尽,军队发不起军饷,工作人员发不起薪水,天天上门找楚成王想办法。楚成王也刚亲政不久,刚想大展宏图就被逼的不敢临朝。
相反,斗谷于菟家就很有钱(“财巨室”)。楚成王便天天拉着斗谷于菟,让其出谋划策,斗谷于菟也很清楚楚成王的意思,便带头捐了自己一多半家产,自己每天则穿着朴素的衣服上朝(“缁帛之衣以朝”),晚上回家了都还饿着肚子(“贫其身”)。《左传庄公三十年》曰其:“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其他百官看见斗谷于菟慷慨解囊,也都纷纷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家产,帮助楚国迅速度过难关。
斗谷于菟才兼文武,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率军灭了弦国、黄国、英国,压抑了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使楚国在长江流域成为无以抗衡的霸主,并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晋、齐、宋、秦等中原大国。
斗谷于菟刚正不阿,在位期间,为举贤荐贤,曾将令尹一职三次让于有功的人,但每一次都被楚成王请了回来(“三仕为令尹”),因为他的主要对手实在是太厉害,连诸葛亮都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之一——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