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晋文公接到宋国求助,面露难色,一边是对自己仁至义尽的宋国,一方是深厚友谊的楚国,帮谁都不合情理,晋文公一再向宋大夫公孙固表示自己很为难,做不出不讲道义之事。
正在这个时候,先轸求见晋文公。一心只想征战沙场的先轸觉得,晋国报答宋、楚两国恩情的时候到了,还可以借机获得霸主之位(“报施救患,取威定霸”)。
先轸认为,晋国已经得到周王室的认可,说话有一定的分量,可让他率一支军队,跑到宋楚交战区进行调解,劝诫两国息兵。如若调解未果,便用军事威胁宋、楚二国,逼迫楚国退兵,这样一来,不仅让两国罢战息兵,还化解了两国恩怨,无形之中还提升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狐偃保持不同意见,明确反对先轸这一提议,他认为,楚国伐宋,不是因为宋国亲晋,而是楚国打败宋国以后,便补全了称霸中原最后的一块拼图。宋国一旦屈服于楚国,齐国便危在旦夕,你去调解,连你一块打。
与此同时,狐偃认为晋国必须救助宋国,最好不要同楚军正面交锋。楚国占有曹国,而且初次与卫国通婚,狐偃建议,假如攻打曹、卫二国中的任何一国,楚国一定救援,那么宋国就可解围。
晋文公一听,觉得狐偃建议很好,便依计行事。
曹共公曾经拿晋文公开过涮,那么,首先拿曹国开刀。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三军共计七百乘,准备借道卫国,先行伐曹,待楚国退兵以后,回国的时候顺带将卫国也一起灭了去。
这一计策好像很熟悉,楚文王借道伐邓的时候用过,邓灭;晋襄公借道伐虢的时候也用过,虢灭。很显然卫成公是学过历史的,便拒绝了晋文公的提案。
于是,晋文公只好渡过黄河,绕卫伐曹。
曹国的曹共公当初组团羞辱过晋文公,他知道自己落入晋候之手必定没好果子吃,便拼死抵抗,并派人求救正在围攻宋国的成得臣。
此时的成得臣正在围攻宋国国都商丘,打的正酣,此时分兵救曹,必然要影响大局,便对曹国求援不加理会,觉得曹国坚守不出,应该守得住。
曹国也是勇猛,死守城墙,让晋军损失惨重。
到了三月,曹国坚守不出不行了,必须要出城了,因为先轸正在城外挖曹国贵族的祖坟(“舍于墓”)。
国可以没有,但祖宗一定要保全,要不然死后没脸见列祖列宗,于是曹共公引兵出战,于是晋军攻入曹国,于是活捉了曹共公。捉住了还不解气,晋文公发扬有仇必报的精神,列举了曹共公数条罪状,让曹共公当众受辱。
看见曹共公面如死灰,垂头丧气,晋文公心情非常愉悦。
把曹国灭了,楚国还不派兵来救,于是晋文公便同齐国商议,在敛盂结盟,准备夹攻卫国。
看到晋军压境,曹共公受辱,卫成公激灵一下表示懂事了,马上派人去向晋文公示好,表示自己也要参加结盟。
晋文公不答应——你来示好了,宋国之围怎么办?我只能选择打你,打的让楚国来救你。
卫成公脑子转的也快,准备马上向楚国示好,这下卫国的贵族不干了,旁边的曹国、宋国、齐国都亲晋了,你还不识时务的亲楚,如果楚兵不来救,晋军打进来怎么办?
卫人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把卫成公驱逐出国了,然后向晋国投降,免受亡国之痛。
一国之君,做到这个份上,也挺不容易的。
曹灭卫叛,这时的成的臣幡然醒悟,好不容易带兵出来一趟,宋国没打下来,反而丢失了两个与国,回国如何交代?大怒之下准备分兵伐卫,帮卫成公复位。
大军还没出发,成的臣又冷静下来,觉得当前还是伐宋要紧——宋国打下来了,也能腾出手把晋军赶回河北,然后再把楚兵往黄河边上一放,晋军也就渡不了黄河,卫、曹二国必然得以复国,齐、鲁也唾手可得。
于是,成的臣放下手中其他事情,专心专意的继续猛攻商丘。
宋国不干了,说好的围曹围卫救宋呢?
晋军攻打曹、卫二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国,也让晋文公感到为难,为什么楚国不按常理出牌?
暂且放下恩怨不表,按照目前的情况,若出兵驰援宋国,己方兵力有限,且同曹一战损失不少兵力,又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恐难以取胜。
如不出兵驰援,则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其他中原国便会仿效宋国,这样一来便实现不了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
晋文公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众臣商议,大臣给出的建议也很简单——退兵。
“有再言退兵者,视同亲楚。”一声大吼,大家定睛一看——先轸,“我有一计。”
在这个关键时刻,先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及时制止了众人打退堂鼓的想法,在他心里,他必须将晋、楚二国往构兵这个方向引,不为别的,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来说,打仗是他的爱好,唯一的。
对于好战的他而言,人一辈子又有几次机会,能够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干上一架?这是唯一的机会,打赢了名垂千史、万世流芳,打败了也虽败犹荣。
于是,先轸向众臣说出了自己的计策。
说完了,没人鼓掌,会场一片寂静,先轸见晋文公没有表态,还在犹豫,急了,冲晋文公吼道:“你一把年纪了怕什么,打赢了诸侯拥戴,称霸中国,打败了,我们内有黄河、外有太行,来日再图霸业。”
先轸一吼,也激起了晋文公的雄心壮志,都快古稀之年了,经受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饱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胜也好,败也罢,英雄暮年,夕阳奈何?晋文公慢慢踱出大帐,遥望夕阳斜,不由轻声叹,当年策马驰骋的身影,梦中依稀可见。回头见众将期盼眼神,晋文公拽紧右手,做斩钉截铁状——
拼一把!
按照先轸的计划,先让宋国假装做出对晋国很失望的样子(其实也很失望),疏远晋国,转而向齐国和秦国贿以重赂(“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让齐、秦二国出面劝楚退兵。
然后晋国为表示没有及时救宋,许诺将曹、卫二国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作补偿。
楚国同曹、卫二国本是盟国,如果晋国将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必然拒绝齐、秦二国的劝解,继续打宋国。
齐、秦二国既然已经接受了宋国的厚礼,事情又没办好,也不好意思将厚礼退还给宋国,必然站到晋国一边,同楚国交恶。
最后,晋、秦、齐三国合力给楚国施压,还怕楚国不退兵吗?
如果楚国不退兵,晋、秦、齐、宋四国合兵攻打楚兵,四个打一个,傻子都知道结果如何。
晋文公听罢,觉得此计可行性非常高,颇为欣赏,便按计一一施行。
果不其然,成得臣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秦、齐二国的调解,让秦、齐觉得成得臣此举让中原一流大国面子尽失,大怒,在家整兵秣马,准备同楚国争一口气。
这一口气,便让中原形势变得十分不明朗,鲁国、郑国这些亲楚国家也纷纷表示家里有事,不参与晋、楚之争,更与楚国划清界限,以中立身份作壁上观,待局势明朗再做打算。
楚成王看到秦、齐二国的态度,也敏锐的感到形势于自己不利,便发布军令,让戍守谷邑的申公叔侯带上本部兵马迅速撤离齐国,让成得臣保存实力,将联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发生任何冲突。
成得臣不撤。
楚成王告诫成得臣,晋文公在外边漂泊了十九年,才当上国君。险阻艰难都经历过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上天也待他不薄,赐他足够的年寿,一把年纪了还带兵亲征,这一切都是天意,难道能无视吗?《军志》曰过,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允当则归”)。
成得臣不听。
楚成王又劝,今天下形势于楚不利,请“知难而退”。
楚成王都有请了,成得臣还是不听。
楚成王又劝,晋文公“有德不可敌”。
成得臣还是不听,他觉得将在外,君命可以不受。并让斗越椒回去向楚成王请求增兵,准备同晋国大干一场。
楚成王仿佛嗅到了一种异样——照这个样子下去迟早会谋反。
估计成得臣也觉得自己也做的有点过分,终于向楚成王道出了难言之隐——“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tè)之口。”意思是说我坚持伐宋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想以此成就堵住某些奸邪小人的嘴巴。
成得臣口中的奸邪小人叫做蒍贾,薳吕臣的儿子。
蒍贾确实是个小人,因为时年十三岁,还小。蒍贾有个儿子,叫做蒍敖,也叫作孙叔敖。
当时成得臣领兵伐宋之前,照例要举行隆重的治兵仪式。
以往子文治兵,仅用半天便完成整套仪式,成得臣此次治兵,用了一整天不说,还鞭笞七人,戳穿了三人耳朵。听说戳耳带有戳重耳的迷信意思。
当群臣纷纷上前向成得臣送上美好祝福,希望早点凯旋而归的时候,十三岁的蒍贾便在旁边嘀咕了:“刚烈傲慢,目无君上,不可以治兵。要是授予他超过三百乘兵力,一定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童言无忌大家一笑了之,成得臣记心上了,气的当天酒都没喝。
楚成王听得成得臣的解释,更加恼火,一个小孩的话你也记在心里?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对方的抨击?小气!气量狭小,难成大事。
想到这里,楚成王还记起一件事——当时伐宋前,楚成王钦点的治兵人选不是成得臣,而是前任令尹子文。子文治兵完后,成得臣又自作主张在蒍邑又重新举行了治兵仪式。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才是一人之下的令尹。
种种迹象表明,成得臣借助若敖氏的庞大势力,已经不把他这个楚王放在眼里了,政令多有不从,甚至公开场合公然叫板楚王。如果现在对若敖氏实力不加以削弱,日后也会出现更多的像成得臣这样的狂妄之辈,只怕自己便是第二个周天子。
指不定哪天,自己王权一脉将会被若敖氏取代。
想到这里,楚成王又腾起无名火气,大怒,然后很快便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不是说明楚成王修养很好,而是因为在外带兵的除了成得臣(子玉)以外,还有斗宜申(子西)、斗勃(子上)、斗越椒(子越)等一些人,这些人都有相同的身份——若敖氏。
这个时候发脾气,是会引起若敖氏关注的。
于是,楚成王决定将若敖六卒共计180乘的兵力全部投入战场,以期在战争中削弱若敖氏的军事实力。
毕竟眼前是大战将至,为麻痹若敖氏,楚成王自己也“少与之师”,象征性地派遣自己的卫队——“西广”15乘和太子的卫队“东宫”15乘,共计30乘前往增援成得臣。
确实有点少。
而对于若敖氏在政界中的影响,楚成王暗自决定,不管成得臣在此战胜败如何,都必须找个理由让他辞去令尹一职,任用其他宗室,以图分若敖氏之权。
成得臣见楚成王不仅派遣若敖六卒兵力增援自己,还将自己的亲兵卫队也交与自己,顿时信心大增。
看到自己统帅兵力已达千乘以上,成得臣变得更加狂妄,派遣使者宛春威胁晋国——立即撤出曹、卫驻军,并让曹、卫复国(“复卫侯而封曹”),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否则很生气,后果请自负。
平心而论,就才智来说,成得臣是楚国不可或缺的有勇有谋之辈,是才华、智慧、勇气、胆量的象征,要不子文也不会拼着自己的晚节举荐他,“复卫侯而封曹”,便是他一石三鸟之策。
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二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更加亲近楚国,其他国家也会亲楚。
如果晋国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其他的一些国家也多有抱怨晋国不近人情,从而使晋国丧失霸主之位的争夺权。
不管晋国答不答应成得臣的要求,晋国都将失去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能力,楚国的霸主之位将会比以往更加巩固。同时,成得臣在楚国的声望也会被刷爆。
横看竖看成得臣都是人生赢家。
不过很可惜,他的对手是先轸。
晋文公等人正在为此犯愁的时候,先轸一眼就看出成得臣“楚一言而定三国,晋一言而亡之”的诡计,建议晋文公暂把楚使宛春囚禁在卫国,以防成得臣之计扩散出去,引起舆论。同时,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私许复曹、卫以携之”),这样一来,曹、卫二国必然感恩晋国,与楚绝交。
晋文公满意的看着先轸,觉得此计甚好,允之。
成得臣见曹、卫二国复国判楚,自己的完美计划被先轸轻而易举的化解,使者也被晋国囚禁,果然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放弃围宋,集合楚、陈、蔡联军兵力,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所在地——曹都陶丘。
成得臣的第二把火没有烧起来,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燃起他的第三把火。
而他的第三把火,终将引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