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陆浑,是西周末年与申侯一道杀了周幽王的犬戎的别部,也是西北戎人中强大的部族之一,其部族本在瓜州(甘肃敦煌西)一带,后来由于若干问题便向东迁徙,进入秦国境内,给秦穆公增添了不少麻烦。
对于陆浑这个骁勇善战的部族来说,是秦穆公西征路上一块难啃的骨头,既然打不赢他们,他们也不同意招安,秦穆公就想把他们赶走。
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关系还很铁的时候,一起给陆浑首领做工作,让他们搬迁到中原地带休养生息,陆浑首领一听这个建议不错,地段很好,风水不错,组织族人整体迁徙到今河南嵩县和伊川一带。
此地位于熊耳山东麓,伏牛山北麓,嵩山西麓,三山环绕,伊水竞流,应该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错的,地缘优势相当好,关键一点是此地离东都洛邑很近,北上不到一天路程,让邻居周天子时刻都受到戎人的威胁,也不知道当初秦晋二国是何居心。
“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楚国内修外和,楚庄王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放眼中原,对于秦晋迁戎的做法,楚庄王很是不放心,时刻担心天子安危。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以“勤王”名义亲率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
大军行至洛水的时候楚庄王突然按兵不动,秦晋两国都不敢惹这个彪悍的陆浑,楚庄王也没准备碰他们,所以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构想——“观兵于周疆”,将精锐部队开到了东都洛邑和伊川之间的郊外,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
谁也摸不清楚庄王阅兵是震慑周王室还是震慑陆浑,但是却把刚即位不满几个月的周定王给吓住了。
由于前几任天子的任意挥霍,此时的王畿(国都附近的地区)已缩小不足百里,王室财政一贫如洗,周定王的爷爷周襄王去世的时候还是找鲁国借钱安葬的。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看见周王室有难,各方诸侯也都当没看见一样,任由楚庄王耀武扬威。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晋国是非常希望楚国将周王室动一动的,因为历代楚王觊觎中原的野心是丝毫不加掩饰的,灭庸之后的楚庄王更是猖狂,如果楚国将周王室吞并,天下大小诸侯将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楚国,到时独木难支的楚国一定会覆灭,晋国也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楚庄王的这种霸气果然让周定王定不住了,平常嘘寒问暖的晋国也不见踪影,各国也都不哼不哈,让周定王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楚庄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便派善于沟通的王孙满以慰劳楚军的名义去了解情况。
王孙满不姓王,姓姬,名满,同周定王一样也是周襄王孙子,曾经见秦军狂妄自大就断定秦军必败,结果就有了秦被晋胖揍一顿的殽之败,所以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思辩之材。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寒暄几句后也不啰嗦,劈头就问传说中的九鼎长什么样子,有多大,有多重?
古时夏禹取天下之铜而铸九鼎,来代表自己统治的九州,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后世的传国玉玺一样,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把九鼎作为王权世代相传的象征,意寓天子的尊严神圣而不可侵犯,是不容许任何人过问的。
楚庄王有意问王孙满九鼎大小轻重,就好比问天子宝座坐着舒不舒服一样,大有想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
王孙满也是聪明之人,楚庄王口一开,便“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也明白了楚军洛水阅军的目的是“欲逼周取天下”,于是含蓄的表示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在德不在鼎”),阐述的是想要征服天下,仅靠武力还是不够的,还要靠德,靠人心相向的观点。
楚庄王智商和王孙满显然不在同一频道,听不懂“在德不在鼎”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见王孙满顾左右而言他,便直截了当的向王孙满表示楚国铜很多,折下的箭锋(“折钓之喙”)都足够能铸成九鼎了,言外之意就是说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战略物资非常丰富,就算你不告诉我九鼎的大小,楚国也能铸成九鼎,甚至九十鼎,与周共争天下。
见楚庄王未明其意,王孙满继续为其解惑:“夏初实施德政,收集天下之铜铸造成了九个鼎,并在其上铸出九州的神物和怪物,这样一来,百姓就可以按图索骥,在山川林泽就可以逼凶趋利、化险为夷,因而能够使国家上下和谐、政通人和,这就是造九鼎的目的。后来,九鼎也就成了国家昌盛稳定的标志。夏桀昏乱,九鼎就迁到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善行德政、美善光明,鼎即使再小,也是重的,没人能够撼动它;如果一个国家奸邪昏乱、背离德行,鼎即使再大,也是轻的,会自行随德而去。”
一席话说的楚庄王茅塞顿开,心中暗道:“难怪我们攻伐郑国、陈国和宋国时,他们当面臣服我们,待我们一走就又同晋国讲和,不是我们楚国不强大,是因为我们缺德啊。”
看见楚庄王一直在沉思,王孙满担心自己的表述让楚庄王又出现差异化理解,认为现在的天子没有德了,从而进攻洛邑迁走九鼎,自己反而成了帮凶,便急忙以退为进的劝诫道:“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比如周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jiárǔ,洛阳东),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已经定好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随便询问的。”
王孙满迷信而又故作严肃的一通劝诫,令楚庄王深信不疑,心中盘算:周朝从周武王开始到现在的周定王,才传世二十一任,还有九任才算享国结束,即使现在攻取东都洛邑易如反掌,但是会违例天命,不仅不能称霸于诸侯,相反还会令中原诸侯群起而攻之,细想之下后怕无穷,当即惊出一身冷汗,回过头马上对王孙满的提醒表示感谢,并护送其回国。
楚庄王与王孙满的对话,是为“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一事对于楚庄王来说,就如同四百年前周武王的孟津会盟一样,是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一种武力威慑,也是一种军事试探,但让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中原国家对此态度冷漠,对周王室的存亡置之度外,各诸侯国该怎么闹腾的继续闹腾,一切照旧。
但王孙满的造访不仅让他失去了吞并周王室最好的时机,也放弃了仿效郑庄公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好机会,但幸运的是,这种机会不会为楚国带来任何的红利,因为楚国的一切目的仅是实力强大导致对外扩展的一种态势,是失“仁”而无“德”之举。
何为“德”?除了仁义道德这种狭隘的理解外,其广义是为尊“周礼”,在礼乐制度的笼子中行事,其行为便为“德”。
人性本恶,在自然界中,人是最残忍的动物,相比其他动物为了生存而活,人还是一种为了欲望而活的动物,如果没有古板的、近似苛刻的、共同遵守的同一种约束(现在叫做法律),也就谈不上人性了,更没有文明秩序可言。
“德”不会为你带来任何的好处,不会为你封疆拓土,不会为你锦衣玉食,也不会成为你统治别人的工具,但是尊“德”会为你增添一份光环,这种光环叫做“认同”。
几百年来,周朝的统治除了建立之初的鼎盛强大以外,还有自导自演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日常问候到改朝换代,无所不及,这套体系就叫做“周礼”。周礼就像精神蒙昧时代的火种一样,深深的扎根每一个人的思想之中。
这套准则经过慢慢演化,形成了一种文化。
相同的个体文化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可和肯定,造就了群体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是中国自立于乱世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也使得周王室在激烈的诸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各国诸侯的势力再强大,他们也都或多或少恪守周礼这一文化认同,如果违背周礼行事,其行为视为异类而被排斥。
“文化认同”需要“文化排斥”,如果没有排斥,任何的外来文化都可能摧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瓦解一国的政治体系。一个民族或是国家,也需要“文化自信”,不能因外来文化的某个片面优势,而否定这个凝聚自身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中原“文化认同”的特点就是“文化排斥”,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着与生俱来的趋避,在中原人眼里,他们绝不接受不尊周礼的民族,比如楚人。楚人就如同未开化的野人一样野蛮、愚昧,楚国前期不断发生的弑君丑闻,也被中原作为铁证。
诸如《吕氏春秋》这样的史书也乐得以楚人为主人翁,来编造一些诸如“刻舟求剑”、“循表夜涉”等这样的故事,以寓言的形式来讽刺楚人的愚昧无知。
由此可见,不尊周礼的国家,不管发展的有多强大,千百年来也从不被周天子承认,不被世人承认,更不被历史承认。
相反,如果楚国遵守周礼,中原诸侯便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接纳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过去和未来,让你无缝融入中原文化,其身份也会得到诸侯的认可。
很奇怪的是,对于楚国来说,楚文化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包容文化,是具有大山一般胸怀的文化构架,面对外来文化的侵入,楚文化像钢筋铁胃一样全盘消化并吸收其文化的精髓,外来的和尚再会念经,念着念着就被楚文化文化所吸收,成为构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从此以后,楚庄王大胆引进礼乐制度,“以礼化楚”,从个人修行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以中原文化为楷模,积极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后来连孔子都评价楚国是周礼保存最好的国家。
对于王孙满此行的功绩,唐代诗人周昙作诗一首:
九牧金熔物像成,辞昏去乱祚休明。
兴亡在德不在鼎,楚子何劳问重轻。
同年夏,楚庄王从洛水撤兵,途径郑国的时候,认为郑国没有给楚军提供后勤保障,怀疑又倾心晋国,率领大军入侵郑国,打到一半突然想起王孙满说过要立德的话,急忙放弃攻击直接班师回朝。
郑国国君郑穆公本无二心,这一次挨打纯属冤枉,被楚庄王气的一病不起,没挨到过年就去世了,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
次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为表歉意,顺便祝贺郑灵公继任郑君之位,派人送了许多的美味给他,其中就有一只大甲鱼(“鼋”,yuán)。
中原地区水产贫乏,楚国送来野生美味让郑灵公十分高兴,当晚即用大甲鱼宴请宾客,结果僧多粥少,公子宋没有分到甲鱼,直接跑去郑灵公碗里用手剜了一大块吃,吃完还“啧啧啧”的回味,让郑灵公十分生气,扬言要杀死公子宋。
郑灵公本来是句气话,结果公子宋当真了,心里害怕,决定先下手为强,过了几个月便将郑灵公杀死了。
这件事情和宋大夫华元分羊肉一样,再次告诫我们请客一定要公平,要么人人都有份,要么自个享独食,千万别拉下一人,虽舌尖之欲,但放纵它也会酿成杀身之祸的。
继位不满一年的郑灵公死的冤枉,但是他的弟弟郑襄公确实一个有性格的人,在对外政策上比起郑文公和郑穆公还是有点硬气的,也更加狡猾。
郑灵公还有一个妹妹很出名,嫁给了陈国的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是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如果这都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夏姬还有一个传奇,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也就是这个夏姬,间接的拉开了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使吴国走向了春秋争霸的舞台。
此乃后话,以后再表,因为楚庄王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蒍贾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