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大楚820 > 48、若敖氏之乱

48、若敖氏之乱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直到现在,我们同陌生人打招呼开头一句不是问别人吃了没、家住哪里等隐私,而是礼貌的询问别人贵姓,如果恰好同性,感情上又亲近一分,因为“姓氏”二字大有学问。

    首先解释“姓”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是可以望文生义的,比如“姓”这个字拆开的意思是“女生”。

    在先秦时期,“姓”确实是表达“女性生的”这个意思的,其意义不同于现在的“李姓”、“全姓”等,它当时的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

    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血缘关系的人通婚生下的孩子有太多相似的遗传因子,后代无法从他们那里产生变异,简而言之就是生了一个有遗传缺陷的孩子(“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姓”应运而生了。“姓,(女)人所生也”,简单而又清晰的表明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姓”也成为了先秦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可以预料到的是,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号作为“姓”的补充,也作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这个标记就称为“氏”。

    这样“姓”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也就有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一说。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氏以别贵贱”,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也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不尽其然。

    战国中后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例如屈瑕,芈姓,熊氏,名瑕,所以叫做熊瑕,和他的父亲楚武王熊通一个氏,后来熊瑕被封到屈地,他和他的后代便以封地为氏,将熊氏改为屈氏,为屈瑕,大诗人屈原便是其后裔。

    还比如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确叫法是赵政,而非嬴政。嬴政叫得惯了,也就懒得改了。

    时间又追溯到公元前764年,当时楚君熊仪去世,因其祖先熊渠曰过“不与中国之号谥”,故楚人不以中原《谥法》为熊仪谥,以安葬之地“若敖”为谥,故熊仪是为“楚若敖”。

    其幼子熊伯比为纪念父亲,以其父谥号“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遂以“斗(dòu)”为氏之分支,称为斗伯比。

    斗伯比又生三子,斗谷于菟(子文)、斗子良和后来成为“斗氏”支系“成氏”的成得臣(子玉),“若敖氏”也成为芈姓家族斗、成二氏的族称。

    “若敖氏”成员比较著名的有斗伯比、斗祁、斗勃、斗谷於菟、斗般及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等人,他们曾经都有同一个身份——楚国令尹,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地位仅次于楚王,如果算上令尹党羽,架空楚王也不是难事。

    从有记载的公元前706年斗伯比任令尹以来,整整一百年,楚国共有十二位令尹,其中有九位就属若敖氏成员,其执政时间超过八十年,从数量及时间上来分析,令尹就像是专门为若敖氏家族量身打造的一个官阶。

    楚成王后期,若敖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楚武王准备以城濮之败问责若敖氏,着手削弱若敖氏实力,结果只使得令尹成得臣自缢,斗勃和斗宜申等其他若敖氏成员侥幸逃过一劫。

    成得臣死后,楚成王忌惮若敖氏实力,委任蒍吕臣为令尹,以图分若敖氏之权,结果蒍吕臣当令尹不到一年便在若敖氏的反对声中死去,令尹一职又被若敖氏家族的斗勃摘走。

    公元前627年,楚穆王和成大心以汦水之败合谋诬杀斗勃,后以成大心为令尹,导致若敖氏家族内部“斗氏”和“成氏”的权利纷争出现了裂痕。

    不仅如此,在成大心为令尹前,斗氏内部也出现了极大的内部矛盾,最先将这个矛盾激化的就是城濮之战担任左军将领的斗宜申。

    城濮之战后,同样吃了败仗的右军将领斗勃的待遇比斗宜申好许多,斗勃接任了令尹,而斗宜申则只是被任命为商公,发了几句牢骚后竟被楚穆王直接降级为工尹,这就引起了他极大的不满,准备一不做二不休的同子家合谋弑楚穆王,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斗宜申和子家均被处死。

    成大心去世后,斗氏的公子燮(xiè)与成大心的弟弟成嘉争夺令尹之位,由于斗氏内部出现矛盾,实力稍弱的成嘉又成功争取了令尹一职,导致若敖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剧烈的分化。

    楚庄王继位后,心有不甘的公子燮与郁郁不得志的斗克趁机发动政变,挟持楚庄王逃往商密,不料公子燮二人政变太过于招摇,半路被人截杀以至失败。

    公子燮之乱虽然没有给楚国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但是却给胸怀大志准备一展雄风的楚庄王当头一棒,打了一剂预防针,使得楚庄王萌发了要彻底铲除若敖氏的想法,但当时羽翼未丰,只能暗中培植自己的实力,正巧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进了楚庄王的视野——蒍贾。

    蒍贾,芈姓,蒍氏,名贾,这个人可以说是若敖氏的天敌,十三岁的时候就断言成得臣率领的楚军会有城濮之败,没想口运太好一语成谶,让若敖氏对其十分厌恶。

    其父蒍吕臣为令尹的时候,又被若敖氏大张挞伐、口诛笔伐,最后郁郁而终,让少年蒍贾对若敖氏怀恨在心,走上政坛以后便与若敖氏唱反调,若敖氏说东,他非说西;若敖氏说行,他非说不行。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面临亡国危险,若敖氏分析局势建议楚庄王迁都,这个时候迁都是最积极稳妥的方式,但关键时刻唱反调的蒍贾跳了出来,一句“我能往,寇亦可往”让楚庄王彻底的放弃迁都想法,踏上了难度系数较高的伐庸之路。

    平乱灭庸之后,楚庄王觉得蒍贾这个人不畏(若敖氏)强权,忠心为国,可以争取。争取过来不到一年,蒍贾便送上一份大礼——诬陷令尹斗般是公子燮之乱的幕后黑手。

    在蒍贾的深挖细刨下,种种证据都指向了斗般企图通过公子燮之手行刺令尹成嘉,不想阴谋失败,行刺成嘉变成了政变,让楚庄王身陷险境。斗般百口难辩,被楚庄王理直气壮的杀死(“谮子扬而杀之”)。

    斗般死后,楚庄王准备任用蒍贾为令尹,结果在若敖氏势力的左右下,又不得不启用斗越椒为令尹,而正是这个新上任的斗越椒将若敖氏引上了万劫不复之地。

    斗越椒,芈姓,斗氏,名椒,字子越,楚国司马斗子良之子。

    早在斗越椒小的时候,斗子良的哥哥斗谷于菟觉得这孩子有“熊虎之状,豺狼之声”,建议斗子良“必杀之”,不杀,将来“必灭若敖氏”。

    斗子良看着声色俱厉的斗谷于菟,觉得不像是在拿自己开涮,又看着外面玩耍的儿子,感觉下不去手,决定养一段时间看看,斗谷于菟忧心道:“这孩子是一条狼,难道能够养着吗?”

    一直以来,斗谷于菟都对自己的这个“狼子野心”的侄子始终都不放心,临死之前聚集了所有的族人郑重的说了一句话:“如果斗越椒一旦执政,你们就快点走吧,要不然就会大祸临头了。”

    看着这个势力庞大的家族,以后就要满门抄斩,斗谷于菟不禁失声痛哭:“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劝阻,导致若敖氏覆没,将来没人祭奠我们,我们做鬼也要挨饿(‘不其馁而’)。”说完,就带着遗憾离世。

    作为权力斗争的中心,令尹一职始终处在漩涡的涡眼,没有非常人的智慧,稍有不慎便会骑虎难下,甚至引火烧身,斗谷于菟三次退让令尹之职,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已经洞察到了在他呕心沥血打造的楚国政治体系下,强大的若敖氏家族潜在的危险,假以时日,只需一鲁莽之人,就会将若敖氏家族断送。

    这是斗谷于菟作为族长最后的劝诫,但作为若敖氏来说,老族长的担心就像前段时间杞国有人觉得天会塌下来一样显的多余。

    话说回来,在若敖氏家族中,斗越椒应该还是一个工作十分努力的人,在人才众多的若敖氏族人中,一步一步的爬上了司马的位置,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他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让这个伟大家族离毁灭更近一步。

    斗越椒从司马升为令尹后,蒍贾也从工尹升为司马。在司马这个位置上,蒍贾发扬奋斗到底的精神,继续以攻击若敖氏为主业,不停的给斗越椒工作挑刺。

    斗越椒本就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哪有蒍贾这般能说会道,经常在楚庄王面前被蒍贾攻击的体无完肤、哑口无言,让斗越椒在令尹的这个位置上心神不宁、如坐针毡,几年下来工作毫无亮点。

    气的牙痒痒的斗越椒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方法,任由其发展下去自己迟早和斗般一样冤死,对蒍贾的报复行动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鉴于斗越椒的智商,他的权斗方式也很简单粗暴——趁楚庄王“问鼎”之际,发动若敖六卒攻打蒍氏,将蒍氏一族驱走,并把蒍贾囚禁在了申县附近的轑(lǎo)阳,等待着楚庄王回归。

    蒍贾也是一把硬骨头,知道斗越椒囚禁自己是想同楚庄王讲条件,在狱中愤然自缢。这下让斗越椒变得被动起来,囚杀大臣摆明了就是政变,情急之下驻兵蒸野(河南新野),同时向楚庄王发出了挑战。

    此时的楚庄王刚从中原问完鼎,正从郑国班师回朝,心情应该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结果到了申县听闻令尹斗越椒发动军变,一阵寒颤,忙派人去打探。

    当时楚国郢都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若敖氏所掌握,手上更有精锐的若敖六卒,而楚庄王手上只有申县之师,无力与若敖氏抗衡,只好同斗越椒商量,用楚国三代君王(文王、成王、穆王)的后代做为人质与斗越椒讲和。

    斗越椒觉得楚庄王不地道,一眼就看出此举为缓兵之策,并且想借自己的手铲除王族支系,断然拒绝楚庄王提出的条件,并将军队迁至皋浒(今襄阳市西),以汉水为界,准备与楚庄王进行决战。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七月初七,无奈之下的楚庄王只好调集息县之师,整合了全部力量,在皋浒与若敖氏进行决战。

    两军在汉水边隔河相望,斗越椒远远看见楚庄王稳坐中军,拿起一副硬弓搭箭便射。斗越椒自小在军营中长大,虽然脑子不好使,但骁勇善战、勇力过人,第一箭力道强劲,飞过车辕,穿过鼓架,射在铜钲上铮铮作响,把楚庄王吓了一跳。

    斗越椒看第一箭射偏了,马上又来第二箭,第二箭依旧刚劲有力、迅猛无比,飞过车辕,透过车盖,贴着楚庄王耳边飞了过去,吓得楚庄王身子一歪跌下车去。

    叛军见斗越椒神勇无比,威势大振,喧锣震天,而楚庄王将士看到斗越椒如此骁勇,心中开始胆怯起来。

    这个时候楚庄王灵机一动,派人隔空喊话:“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枝神矢,斗越椒偷去两枝,已经全用完了,只有我这里还剩下最后一只。”

    楚庄王这句话的意思除了稳定军心以外,还有向斗越椒比拼下箭术的意思——剩下这一箭该我们射了。

    斗越椒连射两只箭也很惭愧,便同意了楚庄王的提议。过不多时,斗越椒就会为他的决定懊悔,因为楚庄王指派了一名尚不出名的将领来完成这项任务,这名将领的名字我们也很熟悉,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中国著名神箭手,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没有之一。据说他两臂能开千斤弓,能在百步射中柳叶的中心,也能一箭射穿七件胄甲。

    养由基望着对岸的斗越椒,觉得比叶子大多了,展开双臂满起千斤弓弦,感受外界环境从容瞄准目标,撤弦,箭矢拖着音爆云极速飞去。养由基在军中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命,斗越椒来不及躲避,被箭矢穿喉而亡。

    若敖氏叛军见头领斗越椒吭都没吭一声就倒地阵亡,震惊不已,士气惶惶,军阵顿时大乱,楚庄王趁机过河追击,将叛军一网打尽,取得了皋浒之战的最终胜利。

    皋浒之战后,楚庄王在其他贵族势力下对若敖氏家族拉起了“清单”,几乎将若敖氏全族屠灭,子越椒之子斗贲皇率领少数族人冲出重围,逃到了晋国。

    斗贲皇在楚国不显山漏水,到了晋国便开始展现其才能,受到晋景公重用,在后来的鄢陵之战中出谋划策,为晋军大败楚国功不可没,被誉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

    斗贲皇的逆袭,让左丘明大呼“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斗贲皇的崛起还不算什么,顶多也只能算是一战之堪,后来申公巫臣的逆袭才更厉害,让整个吴国崛起了,使楚国吃尽了苦头。

    此时,还有一个斗克黄在外面,斗越椒发动叛乱的时候他正出使齐国,在他返程抵达宋国时听说若敖氏被灭族了,依然不顾劝阻返回楚国复命。楚庄王见其忠诚,又是斗谷于菟的孙子,念及斗谷于菟当时对楚国的贡献,恻隐之下留其性命以告慰若敖氏一脉。

    若敖氏一族从此在楚国的政坛销声匿迹。

    对于楚庄王来说,若敖氏的叛乱虽然凶险,但终究还是解除了若敖氏的挟制,使得他能够完全控制楚国的军政大权,为接下来的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之位扫清了障碍。

    接下来,楚庄王就要物色一人来填补令尹空位,楚国历史上最贤能的人物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