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2019.5.16,去年的今天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日子)
相比晋国军政合一的三军六卿制来说,楚国的君主个人专权制更能体现统一性,在对晋一战的决策中,楚军更早的达成了一致,并就相关事项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楚庄王不清楚晋军对楚态度,派遣少宰到晋营试探军情。
荀林父亲切的接见了少宰,试探性的询问楚军为何伐郑?少宰摆出一副无奈的表情陈述道:“郑国唯二,‘居晋楚二国之间而从于强令’,我军此番行动的目的也和往常一样,在于教育和安抚郑国,先君也经常这样做,怎么敢得罪贵国呢?您也看到了,我军攻下郑国后即刻退兵,并没有灭国,贵军可以放心离开了。”
荀林父正顾虑秦国偷袭,毕竟秦桓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有退兵之意,于是整整衣冠,正要回话,上军将士会抢先附和道:“不仅如此,当初周平王命我们和郑国共同辅佐周王室,并要听从天子号令,现在郑国不遵循天子的命令,我们也是来质问郑国,既然事情得到澄清,我们也不再追究,正打算回国,岂敢劳烦楚国官吏来迎送我们?在此特向楚王的好意表示感谢。”
楚晋双方一虚一实,不约而同的将出兵的理由归结为郑国的原因,气氛很是友好,士会也再次向荀林父和少宰表明自己主和的决心,少宰见荀林父颔首默笑,心中大致得知晋军意向,拜谢离去。
少宰离去没多久,先穀便得知情况,认为士会言语献媚,大有迎奉楚国之意,有失晋军霸主脸面,赶忙派遣赵括追上去更正:“士会说法有误,这次晋候派我们来,就是要把你们从郑国赶出去,你们回去好好准备迎战吧。”
赵括之话说得少宰一愣,然后马上反应过来,得出一个判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晋军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军队的目的就是建立完备的行军制度,就是为了便于机动、灵活、高度的指挥军队,晋文公设三军的目的在于此,楚庄王建军典五部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们现在先来简单了解下晋国的军政制度。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实行军改,设立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权力最大,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称为三军六卿。
六卿对外出战掌握军队,同时对内也管理内政。
三军将佐早先由曾经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卿族大臣担任,后来发展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家氏族(排名分先后)。
六卿职位并非世袭,一旦有人去世空编,根据才能和次序递补,所以每次六卿的更迭都是晋国内政动荡最为激烈的时候。
六卿都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每次出征卿大夫以其封地的兵力直接参与作战,所以中军佐先榖没有得到主帅荀林父的命令,仍然可以调动中军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部队。
在本次作战前,我们先来看看晋军的三军配置:
中军:将荀林父,佐先縠,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佐郤克,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佐栾书,大夫荀首、赵同;
司马:韩厥。
打仗强调的就是有效指挥,指挥依靠的就是高层决策,决策就是意见的高度统一,晋军配置繁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引发连锁效应,少宰就敏锐的发现,晋军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表明晋军一盘散沙,如同草灰,一吹即灭。
接下来我们看看楚军的军队配置:
中军:沈尹子桱,楚庄王弟弟;
左军:子重,楚庄王弟弟;
右军:子反,楚庄王弟弟;
令尹:孙叔敖,楚庄王芈姓堂弟。
议事很简单,很高效,坐下来吃顿饭就能达成一致。一顿不够就两顿。
为了继续麻痹晋军,楚庄王又派人前去晋军求和,这下让晋军彻底的不加设备,愉快的和楚军定下结盟的日期,高高兴兴的备好船只准备渡河回家。
在晋军上下都在为不费一兵一卒臣服楚军而兴奋的时候,有一个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便是上军将——士会。
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后官拜中军将,史书曰他是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智者。
二十多年前(公元前621年),士会和先蔑到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结果在回国途中遇上晋国内乱,导致公子雍在令狐之战中被晋军乱箭射死,无奈只能跟着秦国的军队到了秦国。
秦国的秦康公很看重士会的才能,渐渐的就将士会视作了自己的心腹。士会也没让秦康公失望,在后来的河曲之战中大败晋军,让赵盾叹曰:“士会在秦,难日至矣,若之何?”遂用计将士会骗回晋国,并委以重任。
士会留在秦国的一脉后来封为刘氏,被刘邦追为先祖。
士会回国后也不忘秦国之恩,再促秦晋之好,致两国互不为战二十余年,晋国也抽身出来与楚国一决高下。
赵盾死后荀林父执政,荀林父能力有限,几经治晋乱仍未得成效,于是启用士会之法,改惩治之法为教服劝化,那些走投无路的盗贼,在晋国无法生存,纷纷逃往邻近的秦国作为栖身之所,这便是晋盗移秦。
后来士会主动隐退,让位郤克。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追思士会:“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
欲从之游,十分中肯。
在材高知深的士会眼里,楚庄王这点小伎俩还瞒不住他的眼睛,于是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独自派遣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以防楚军偷袭上军。
左等右等,晋军不见楚军前来讲和,倒是等来了楚军的一种礼节——致师。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每当读到两军对峙,大将对决时,一声“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顿时手心流汗热血沸腾,一种横刀立马的伟岸身形跃入眼帘,长大后才知道小说中那种以斗将决成败的战争场面只是一种修饰手法。
直到读《左传》时,才发现自己又错了,春秋战争还真有类似单挑的这种打法,用他们的说法叫“致师”。小说中大将独决的打法原型,便是由致师演化而来。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东汉大儒郑玄。
致师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战争礼节,还是展现武力,鼓舞士气的一种手段,摆明面上说,楚军来挑战了。
楚军致师的驷马单车来的迅速,风驰电挚般抵达晋军营前,车左搭箭射死一名晋兵,然后代替车夫操控缰绳,车夫则跳下战车,悠哉哉地把马匹整饬一番。于此同时,车右迅速冲进敌营,割下车左射死晋兵的左耳,还顺手活捉一晋兵,回来的时候车夫已整理好马匹,三人迅速驾车离去。
一切像经过彩排一样顺利,晋军一看这还了得,楚国勇士如入无人之境,纷纷要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于是,影响战局的两个关键人物登场了——魏锜和赵旃(zhān)。
魏锜,魏犨之子,早先请求做公族大夫,不许,因为军功不够,心生怨气。
赵旃,赵穿之子,早先请求做卿大夫,不许,因为军功不够,心生怨气。
如果此次战役打不起来,两人的军功将原地踏步,晋升之路也将慢如龟速,于是两人向荀林父请求对楚军致师,荀林父还对和谈抱有希望,没有允许二人要求。
魏锜和赵旃一看挑战不成,于是就心生一计,谎称出使楚军,荀林父一听,觉得这个可以有,不假思索的同意了,于是二人接受和谈命令分别离去。
魏锜运气不好,致师的时候碰到一个人——潘党,这个人射箭很厉害,当时养由基天下第一,潘党差一点,只能排到第二。
魏锜连楚军大营都没看到,就被潘党追的落荒而逃,回到大营被赵旃奚落一番。
轮到赵旃出马了。赵旃比魏锜聪明一点,因为他想到一个计策——夜袭,白天不行来晚上。于是,赵旃趁着夜色偷偷来到楚军大营,正准备致师的时候碰到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不是潘党这样的绝顶高手,但是这个人相当的有分量——楚庄王,本人。
当时楚庄王正在率领左广值班,碰见赵旃一伙,正好闲的没事干,拿起武器直追上去,赵旃瞅着不对劲,马上弃车逃跑,趁着夜黑,脱掉铠甲跑到小树林躲了起来。
晋军方面,荀林父待魏锜回营才知上了二人的当,担心赵旃激怒楚军,于是派出的一支部队前去接应赵旃回营。也是很凑巧,接应赵旃的部队没找着赵旃,倒是碰见了同样是找赵旃的楚庄王一行,既然遇见了也是缘分,于是两队人马开始厮杀起来。
孙叔敖在楚营远远望见前线灯火通明、人喧马嘶,以为晋军主力杀过来了,又担心楚庄王的安危,本着“先人有夺人之心”觉悟,刷起袖子当机立断——振臂一挥,全军出击!
楚军在孙叔敖的治理下,像一只时刻待命出击的鹰,立即布成三个方阵,以左拒(拒,方阵)攻晋下军,以右拒攻晋上军,以中军击晋中军,分三路向晋军攻击。
一时之间火光冲天,马鸣萧萧,楚军大军直奔晋营而去,两大强国之间的决战,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打起来了。
此时的荀林父也还未休息,因为他还在慎重的考虑一件事情——是战是和,面对各将佐的意见,他要综合分析,得出最终判断,并做好意见相左的将佐的安抚工作。
忽闻楚军大举来攻,荀林父奔出营帐,看见满山偏野的楚军气势汹汹持炬而来,将西南的天空仿佛点着了一般形同白昼,心中大惊,不停分析各种局面,最终眉头一紧,不再犹豫,下令全军撤退。
晋军居有利位置而不设防,让楚军向一把利剑一样直插晋中军,中军还没醒瞌睡就被楚军冲的七零八落,不明不白做了刀下冤魂。
荀林父看见了干着急,于是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撤退动员——快撤,先过河者有赏!
晋军本来还想抵挡一番,如今主帅下令逃跑,谁还抵抗,中军急忙向下军方向撤退,因为下军有一样逃命的东西——船。
中军一冲,下军顿时溃散,晋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被追赶上来的楚军像穿串一样被戳死。到了河边,两军又互相争夺船只,争先恐后的向对岸划去,没上船的用手扒住船舷打算随船游过去,扒的人一多,船也承受不住,连人一起沉入河底。
北人惧水,看见其他船只连人带船沉入河底,心惊胆战,也顾不上战友感情,拿起剑平靠在舷边,从船头“哧溜”一下划到船尾,将扒船之人手指尽数划断,没入河底。
其他船只也争相效仿,船中断指多如牛毛,竟至可以捧起,一时之间哀嚎呼天。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晋中军、下军将会全军覆没。危急关头,晋军溃败方向有一只队伍冲了出来,直朝楚军杀去,晋军一看是下军大夫荀首率领他的部属回来战斗,战车驾御人是魏锜。
别指望荀首有很高自我牺牲的觉悟来阻挡楚军潮水般的进攻,他此番的目的是回来找他的儿子——荀知罃(yīng)。
荀知罃视力比较好,在人海中远远就望见了楚庄王。只要捉住了楚王,就能反败为胜,于是荀知罃招呼十多乘战车穿过人山人海呼啸而上,一下就将楚庄王包围在了中间。
楚庄王正杀得起劲,猛然发现自己周边都是晋军,感觉自己被包围了,急忙命令屈荡突围,屈荡也发觉自己被晋军隔开,左突右冲,却怎么也冲不出去。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一乘战车奋勇杀来,车上大将的勇猛见所未见,竟一路杀到了楚庄王车前,楚庄王一看,正是大夫熊负羁。熊负羁抡起长戈犹如风火轮一般,威猛无比,带领楚庄王突出重围,并且生擒荀知罃。
见熊负羁救了自己,楚庄王心生感谢熊负羁出生入死。熊负羁空首道:“小人一命还是大王您给的,还记得灭了斗越椒的那次庆功宴吗?有人乘醉调戏美人,美人拔了他头上的缨,大王知后命人熄灯,让每人都把头缨拔下。我就是那个人。”
楚庄王听了,哈哈大笑。
荀首一路冲杀进来,结果儿子没找到,倒是射杀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们在前面也介绍过,他就是夏姬的丈夫——连尹襄老。又射伤了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从公子谷臣口中得知,荀知罃已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
硝云弹雨之中,哪里寻得熊负羁?荀首将连尹襄老的尸首和公子谷臣绑了起来,放到车上带了回去,指望到时候用这两样东西来换取儿子性命。
让荀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冲一出,打乱了楚军追杀晋军的节奏,让兴高采烈抢战利品、割耳朵的楚军一时大乱,给晋中、下军争取了宝贵的渡河时间,不至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已退入虎牢关的上军将士会冷眼注视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晋中军、下军如山崩一样溃败,士会率领的上军因事先做了严密布防,楚军久攻未果,此时尚有实力可与楚军一战,上军佐郤克问道:“将军,我们要去救他们吗?”
面对伏尸百里,哀嚎之声彻空不绝的惨状,士会冷静地分析了形式,叹道:“中下二军东渡黄河,而我军却是西退防守,此去营救为时已晚,况且楚军士气正盛,如果冒然营救,我军将会中伏覆没。”话音一落,士会便命令郤克率军撤退,上军得以保全。
夜战黄河南,晋兵半不归,经过一夜的激战,太阳慢慢升起,透过满地流淌的鲜血,阳光似火般折射在楚庄王的脸上——一张流露出悲天悯人神情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