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鄢陵大战前一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宋国陷入内乱,宋左师鱼石、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大宰向带、少宰鱼府等5人闹事,被执政大夫华元驱逐,迫不得已逃奔楚国,要求楚共王出兵攻打宋国,助其回国
楚共王还在犹豫之际,不料郑国为了表达自己亲楚决心,主动去攻打宋国,才引发了鄢陵之战,伐宋一事也被束之高阁。
鄢陵之战后,楚国军民萎靡不振,高层也意志消沉。
但凡这种时候,只需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就可以重建楚人的信念,消弭内心的阴霾,恰好这个时候,吴兵来犯。
公元前574年春,舒庸国(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决定趁机欺负下吃了败仗的楚国,于是引吴兵围攻楚国巢地,攻打驾、厘(今安徽无为县)、虺(huī)三地,气焰十分嚣张。
落水的凤凰不如鸡,连一个小小的舒庸国都不把楚国放在眼里,让楚令尹子重大怒,亲自领兵出击,大败吴军。
另一方面,楚公子槖(tuó)领兵攻打舒庸国,舒庸军本以为有吴国撑腰,也没设防,结果被公子槖攻破都城,其后,公子槖一不做二不休,对其国君及其宗族大臣屠杀殆尽,舒庸国灭。
后来发生的事情在前面都介绍了,晋国郤氏被夷,陷入内乱;之后晋厉公被杀,晋国内乱加重。与此同时,铩羽已久的楚共王觉得重新挺进中原时机已经成熟,与郑成公组成联军,准备攻打晋的与国——宋国。
公元前573年六月,楚、郑联军从汝阴之地出发,兵分两路,进攻宋国。
一路由楚共王和郑成公亲自率领,抵达宋国曹门,占领了朝郏(今河南夏邑县);一路由楚国子辛和郑国的皇辰率领,入侵城郜,占领了幽丘(今江苏铜山县)。
然后两军合并一路,直抵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将鱼石等人安置在了彭城,留下三百乘战车帮助戍守后,方才撤军。
此战声势浩大、气势如虹,楚、郑联军像两把单刀一样直插中原腹地,攻势凌厉,其他诸侯噤若寒蝉。
鱼氏、向氏、鳞氏源于宋桓公一脉,属宋公族,随时可取代宋平公,在楚共王的安排下,鱼石等驻守的彭城有如一个小宋国一般,随时威胁宋内政安全,让宋平公寝食难安,准备同楚国求和。
宋大夫西鉏(chú)吾劝阻宋平公暂缓行事,他认为楚国高层贪索无厌(“大国无厌”),即使把宋国送给他们,他们也会不满足,现在楚国把鱼石等人安置在彭城,就是准备钻宋国的空子,使得国家离心,他们也会借机获取更多的利益,建议宋平公发兵攻打彭城,并肯定到时候晋国一定会来帮忙。
宋平公听信了西鉏吾的话,命司马老佐、司徒华喜为将,于次月发兵攻打彭城。但是西鉏吾的判断并不准确,晋军不仅没出兵驰援,还使得宋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司马老佐战死。
但楚国还存在另一种情况,西鉏吾确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实情,这种情况也使得楚国后来众叛亲离,也是导致楚国中衰的根本原因——腐败。
关于楚国高层内政腐败一事,我查了一下,在《左传》襄公二、三、五年均有记载,右司马公子申和令尹子辛均因受贿被杀,甚至我觉得舒庸国引吴人侵楚,也是受不了楚国高层剥削,从而铤而走险,最终导致灭国。
彭城对于楚国来说,是同东方诸国构兵最直接的地方,地缘优势相当重要,同年十一月,楚共王命令尹子重率军伐宋,以解彭城之围。
宋军已将彭城围困三月有余,眼看就要破城告捷,不料这个时候楚军来犯,宋执政大夫华元不想前功尽弃,马上派人赴晋求救。
此时,晋国的国君晋厉公已死,接替国君位置的是他的侄子——孙周。
孙周,姬姓,名周,为晋襄公少子桓叔捷的儿子惠伯谈的次子,也就是说,是晋厉公最厌恶的公族成员。
还没有继承晋国国君之位的时候,孙周按晋国“不蓄群公子”之国策,一直居住在东周。
孙周少时起就师侍单襄公,聪明伶俐、博闻强识,虽然年幼却颇有贤名,据说其“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以至于受到晋厉公的猜忌,后被栾书利用,诬陷郤至,成为晋厉公对郤氏痛下杀手的导火索,可见当时毫无权势的孙周却早已在天下诸侯之中声名鹊起。
虽然晋厉公很不喜欢孙周,但栾书很喜欢,因为晋厉公被弑的时候,孙周还很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
对于阴险狡诈、手段毒辣的栾书来说,十四岁的孙周不管其身份如何,就是任人摆布的一颗棋子,任你有“争国之望”也好,还是“兼君、相之才”也罢,在我的手里也翻不起一丝浪花。
但这个浪确实翻起来了,还很大。
公元前573年春,栾书派遣荀罃、士鲂到成周迎接孙周回国继位。
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孙周所面对的一切是一个连久经宫斗的权臣都无法面对的复杂局面;对于众卿们来说,他也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大孩子。
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好处,那就是初生牛犊不畏虎。
不久,孙周一行进入晋国境内,抵达清源,晋国诸卿大夫在栾书的组织下已在清源行宫恭候多时,以排山倒海的阵势向孙周跪拜示威,场面之大,仿佛在提醒孙周,谁才是晋国真正的领导者。
显然,孙周虽幼,但是不怯场,本来栾书准备安排文武百官给孙周一个下马威的,但孙周硬是将客场变成主场,并借势发表就职演说,阐明自己从没想过回国做国君,既然来了,就是天意,既然我是国君了,我就要自己做主,最后发个申明:“要让我做国君可以,你们得听我的,如果让我当傀儡的话,就另请高明吧!”
一番话让在场的卿大夫们猝不及防,本来是被栾书逼来捧个场子的,没想过还要表态,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
栾书也大为恼火,国内公族基本被屠杀殆尽,能想到的也只有孙周和他哥哥好控制一点,他哥哥又是个傻子,连豆子和麦子和麦子也辨别不了,自然不能立为国君,但这个孙周也太机灵古怪了点。
如果栾书知道,他选的这个接班人是春秋时期除了楚庄王最伟大的君主之外,估计就好想一点了,不过目前他也面临其他诸卿大夫所面临的问题——表不表态?
当着群臣的面,栾书也不敢造次,只能隐忍,隐忍是他的本性,从默默无闻到权倾朝野,靠的就是口蜜腹剑般的隐忍,于是栾书再次发挥特长,带头表态,群臣见状,也俯首再拜:“唯君是从!”
但是栾书教科书似的隐忍仿佛对孙周不起作用,因为孙周不仅要求群臣表态,还要群臣签订协议,并当面盟誓,终身不得反悔。
这下栾书快要发疯了,协议一签订,就等于说君主和群臣之间构成了直接的用人关系,自己的正卿便成了摆设,当即表示反对。
双方相持不下,直到孙周表示签订了协议,你栾书还是正卿,兼任中军将,这才让栾书极不情愿的与诸卿大夫盟于伯子同氏。
公元前573年二月初一,经过半个月的激烈斗争,年仅十四岁的孙周在众臣、国人的拥戴中,走上朝堂,正式继晋侯之位,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首日,即责晋厉公之难,“逐不臣者七人,碟杀程滑”。其后,重组八卿,按照协议,栾书仍为中军将,但不到半年,“栾书旋死”,怎么死的史书没说,估计不得好死,一代权臣就此消失。
栾书死后,晋悼公硬将已侍晋灵、成、景、厉四朝的忠直老臣韩厥扶为正卿。
韩厥此人不谙权谋之术,但其人果敢坚毅、克己奉公、稳重严谨,此时,在晋执政大夫华元的求援下,韩厥果断建议晋悼公出兵驰援,并主张“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
晋悼公欣然采纳了韩厥建议,亲自领兵奔赴台谷以救宋国,晋、楚两军在靡角之谷(当在彭城附近)相遇。
晋军刚从内乱中恢复元气,加上新君刚继位不久,本无战意,又担心楚军趁机追杀,于是按照谋士雍子的计策,装出要大干一场的架势,并且故意放走楚国俘虏,以示决一死战。
楚国方面也没考虑到晋军能来的如此迅速,见晋军来势汹汹,己军也孤军深入,担心有伏击,于当夜撤退,晋军遂解宋国之围。
但此时宋的彭城之围还未解,同年(公元前573年)十二月,晋悼公、宋平公、鲁仲孙蔑、卫献公、邾宣公、齐崔杼等人在虚朾会见,策划救援宋国。
次年正月,晋、宋、鲁、卫、曹、邾、滕、薛等八国联军围攻彭城。彭城将破,绝望中,鱼石等5人投降,晋下军将栾黡(yǎn)将其带回晋邑瓠丘(今山西垣曲)囚禁。
至此,持续半年之久的彭城之战宣告结束。
在前面讲过,彭城(今徐州)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开阔,地理位置对楚国而言相当重要,管仲死的那年(公元前645年),楚文王曾经将彭城一带据为己有,为后来的楚庄王围宋一役发挥了重大作用。
“不得彭城,无以窥江东”,在江东吴国崛起的时期,历史更是赋予了彭城新的使命,一旦被楚控制,楚即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钳击吴国。
如今彭城已成宋地,导致楚国对长江以东及两淮下游区域失去绝对威慑权,史载,“楚失东夷”(《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首战大捷,南风不竞,在晋悼公看来,“楚失东夷”是不够的,“楚失华夏”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实现“楚失华夏”最主要的一步就是使郑国不敢面南,然而此时的郑成公因为鄢陵一战楚共王瞎了一只眼睛的关系,铁了心的跟定楚国,拒不通晋。
谈不拢就打,同年(公元前572年)五月,战火便很快烧到了郑国,晋国韩厥、荀偃率领诸侯之师进攻新郑,在洧(wěi)水击溃郑军步兵师,迫使郑军收缩攻势,减轻了联军军事压力。
稍作休息,晋军离开新郑,与宋、鲁、齐、曹、邾等国军队在鄫地会合,晋悼公莅临孙氏,令韩厥率兵入侵楚国的焦、夷二地和陈国,耀武扬威一番扬长而去,然后折返围攻郑国。
不到半年,晋军破彭城、围新郑,攻焦、夷、陈,声威大震,打得楚共王措手不及,自召陵之盟百余年来,楚国本土首次遭到北方敌国攻击。
战火的不断南移,标志着中原战略主动权正向晋国偏移,但庆幸的是,兵临城下,郑成公始终坚持忠于楚国。
秋季,楚国不甘失败,更不想失去郑国这个盟友,令子辛避实就虚,入侵宋国的吕、留二地,以解郑国之围。
其后,郑国也不甘示弱,解围之后马上派兵配合楚军入侵宋国,占取了犬丘之地。
次年(公元前571年)春,楚国又令郑国攻打宋国,但郑军行军中途被迫回国,因为楚国朝夕共处的革命战友、同甘共苦的阶级斗士——郑成公身染重病,奄奄一息。
按理说,郑成公这一辈子不虚此行,至少历任郑国第15、17两任国君,不过在这背后,也是委屈和心酸——当年是公子的时候,被楚所囚;好不容易当国君了,又被晋所囚,尊严和颜面可谓是尽失。
这不仅仅关乎个人的荣辱问题,更是处在两个大国之间身不由己的悲哀,但是在郑成公执政后期,尤其是鄢陵之战后,郑成公对亲楚还是亲晋的问题上终于不再摇摆。
在郑成公病重之际,子驷向其表达了想要服从晋国意愿,但是被郑成公否决,同时非常诚恳的对子驷曰,楚君是个很重情义的汉子,为了救我郑国,眼睛被射中了吭都不吭一声,如果我们连这样的人都背弃,等于说是无视了人家的功劳和自己的誓言,以后还有谁来信任我呢?
郑成公一番话至诚至恳,但是彭城之败,确实对楚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郑成公病逝后,晋荀罃利用这一时机,与宋华元、卫孙林父、鲁仲孙蔑、曹国大夫、邾国大夫等人在戚地会见,商讨征服郑国的办法。
郑国新任国君郑僖公表示无惧,坚持亲楚国策。
同年冬,上述卿大夫及齐崔武子,滕、薛、小邾国的大夫在戚地会见,又一次商讨征服郑国的办法,准备在虎牢筑城“以逼郑”。
虎牢地处郑国北部,距新郑仅数十里,如果晋国踞虎牢筑城而伐新郑,大军朝发而夕至。
当郑僖公得知联军已在虎牢修建城池以作长期驻守时,有如晴天霹雳瞠目结舌,只得放弃成公遗嘱,最终与晋媾和。
至此,楚国自“失东夷”后,继“失华夏”。
俗话说祸不单行,对楚国而言,“失东夷、华夏”仅仅只是楚国霸业落幕的前奏,更让楚共王头疼的是,东边的吴国也开始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