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 大楚820 > 112、复国

112、复国

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

    ——唐·刘驾《战城南》

    楚人先祖辟在荆山、以启山林,在艰苦的环境和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求生存,代代延承,便养成尚勇好斗的性格,否则无以立足,无以发展。

    这种大山般的性格,与中原礼仪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楚人特有的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文化传统,和大无畏的爱国激情及为国捐躯的意识形态,对于入郢的吴军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吴军入郢后,楚人不惜与吴军拼命,吴军的行为愈残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强烈;吴军在楚国滞留得愈长久,遇到的困难就愈严重。

    没有军队,楚人便自发组成义军;没有将领,就由当过兵的负责操练和指挥(“无将,卒以行列之”)。

    他们以“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淮南子·泰族》)为纲领,群起与吴军斗争(“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

    这一切,都与楚昭王的仁德息息相关。

    费无忌死后,楚昭王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民众爱戴。

    史载,楚人闻知楚昭王在随国,很多楚国人扶老携幼前去投奔(“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对楚昭王表达了“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的态度。

    吴军的暴行激起敌忾之心,楚昭王的安全又得到了保障,大臣官员和军队逐渐聚集起来,楚人比之前更积极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其庶兄子西更是建树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组织抗战,一度“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春秋谷梁传》)

    楚人平时不算十分团结,但是,一旦遇到外敌欺负,楚人就会很自然地团结在一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的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楚人保家、卫国、护王的自发行动,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天然流露,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国难当头,大楚如斯。

    楚国紧锣密鼓准备反攻的这段时间,吴军又在干什么呢?

    吴军攻打楚国仅仅只是为了复仇?

    抑或“以立名于荆”?(《国语·吴语》)

    我认为都不太恰当。

    军事手段终究要为政治目标服务,对这一点,无论是吴王阖闾还是伍子胥,他们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报仇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史书没写,但仍可以从史书中找出蛛丝马迹。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老熟人——王子朝。

    上一章节已经说明,王子朝携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南宫嚚等人,携周之典籍奔楚的伟大意义,换句话说,吴楚柏举之战,其实是楚和周系天下的战争,是周室脉系之争的延续,更是天下格局的临界点底线。

    如果楚国以王子朝和周之典籍争取到大统,诸侯都将对楚国俯首称臣,姬姓诸侯能不捉急吗?

    所以,柏举之战一开始,原先朝附楚国的顿、胡、蛮氏、夷虎等小国都纷纷倒戈叛楚侵占楚地,晋国也寇边临境以牵制楚方城之师,唐、蔡联军则直接做了吴国狗腿子。

    若非申包胥给秦哀公做思想工作,秦国也差点想背楚了。

    形式相当严峻。

    在春秋期间,攻入他国都城的战争为数不少,但这些军队非常在意抚民安民,并没有大肆屠杀或者“以班处宫”,只要态度好、投个降、认个老大即可。

    在郢都的吴军却正好相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并没有受到姬姓诸侯的谴责,因为姬姓诸侯只关心两件事——刺杀王子朝、寻找周之典籍。

    吴国,也只是姬姓诸侯的一枚棋子而已!

    目前来看,被姬姓诸侯资助的吴军在场面上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目前,他们也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吃。

    毕竟吴军轻装简行,携带过多的粮食不利于长途奔袭,好在蔡国主动承担粮草一块,再加上吴军以战养战策略,勉勉强强能够应付,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一长便无以为继,郢都的粮食吃完了,蔡国也后劲不足,自己也陷入饥荒,鲁国看不下去了,还救济了一部分粮食给蔡国(“归粟于蔡”)。

    人是铁、饭是钢,钢没了,铁也硬不起来了,夜夜禽兽的吴军也就日渐消瘦,纪律涣散。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越国入侵。

    每次吴国与楚国交战,楚国都要知会越国在吴国背后牵制一下,越国每次也很干脆,背后捅吴国刀子都非常的利索,令吴国非常恼火。

    在攻楚之前,吴国便出兵攻打了越国,将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好好教训了一番,表达了即使吴国空虚,你也别打吴国主意,做邻居还是安分老实点为好。

    越国表面唯唯诺诺,待吴军在楚国待得时间一长,也越发不安分起来,趁吴国空虚,便开始有组织的进攻吴国。

    凭越国的实力,虽然不能一战而下,也不足以令吴王阖闾退兵,但远在楚国的吴兵可不这样想,他们也担心越军在吴国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时间越长越忧心,也越滋生和弥漫这种不安情绪,军心也渐渐涣散。

    事实也证明,越国这样干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更不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直接将吴国给灭了。

    阴险的邻居,有时比凶恶的敌人更可怕,所以说搞好邻里关系非常重要。

    第三个问题就很棘手了——申包胥带领的秦兵杀到。

    柏举之战的次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六月,申包胥带领的秦国大军浩浩荡荡从渭河平原沿丹水上游而下,经过楚国商於之地,进入南阳盆地。

    到达南阳盆地的秦军有两个选择,方案之一是沿汉水而下,与吴军在汉水中游决战,很显然,秦军并不想与吴军主力硬拼,长途行军,人疲马乏,胜算不大。

    于是,秦军选择了另外一个方案。

    进入南阳盆地的秦军迅速与当地的楚义军汇合,在清理了南阳盆地为数不多的吴军后,秦楚联军迅速选择东出方城夏道,切断蔡国给与吴军的粮草供应,并在淮河上游截断吴军的退路。

    直到秦兵出楚方城前往蔡国后,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才意识到秦兵的战略意图,急忙派公子夫概帅前锋拦截秦兵,双方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的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相遇。

    公子夫概对自己所部兵马还是有相当信心的,不管对方多少兵马,排好阵型后径直向秦楚联军冲去。

    秦兵主帅子蒲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让申包胥先帅楚兵对抗吴军,自己先观察观察吴军作战特点,再发起冲锋,毕竟自己带出来的兵,也要完好无损的带回去。

    在强大的秦军面前,战果非常明显,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大败。

    败退的公子夫概准备帅部返回郢都的时候,在军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又遇到子西召集起来的楚溃兵。

    这些楚兵看见吴军分外眼红,还没等子西发号施令便一涌而上,战斗的结果也很明显——吴军复大败。

    遭遇南北夹击的公子夫概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半年前还勇冠三军,现在却提不起作战的精神来,只得领着残兵东遁大别山,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吴国。

    随后,秦楚联军南下,疏通义阳三关,然后和子西帅领的楚兵在军祥合兵一处,又随即间兵北上随枣走廊,将唐国灭亡,牢牢控制住淮水上游,掐断吴军北上通道,使吴军沿淮水撤退的计划迫于流产。

    公子夫概的败逃让吴王阖闾大为惊讶,顿感不妙,随后又准确指出失败的原因——不是秦军太厉害,而是吴军已经没有战斗的欲望了,取而代之的是肉欲横流的精神面貌。

    于是,吴王阖闾急忙将在郢吴军拖到雍澨(今京山市石龙镇)集结,对队伍“慵懒散漫软”的精神状态进行收心操练,并准备以小别山为依靠,抵挡南下的秦楚联军。

    伍子胥建议他马上撤退,但心高气傲的吴王阖闾仍然免不了犯下一个将领经常犯的错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的估计了秦楚联军的力量。

    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精神的力量。

    在楚将大帐之外的各组军营中,楚兵们怀着不同的心情等待着总攻的命令,车手们仔细地刷马喂马,检查装具。

    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给头一次上战场的新兵编发髻,安抚着他心中的惶恐不安,叮嘱琐碎的战斗经验、简明实用的格斗技巧、严酷的军法,这让新兵蛋子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他们慢慢地忘记了害怕,对荣誉和胜利的渴望在胸中熊熊燃起。

    不远处的秦军阵营中,回荡着《秦风·无衣》的歌声,秦兵阵容严整,肃杀之气如乌云压境。

    众人养精蓄锐,众志成城,只待最后的光荣……

    公元前505年九月,两军主力在麇地对峙。

    听说要向吴军主力发动攻击,秦楚联军人人摩拳擦掌,战斗情绪异常高昂,纷纷表示要坚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一场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具体的战斗部署同往常一样,首先是楚军主力应敌,将吴军消耗到一定的阶段,秦军再以生力军的力量投入战斗。

    楚军将领子西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表示出坚决将吴人赶出楚国的决心,楚军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楚国共存亡。

    一时间鼓号之声响彻云霄,喊杀之声震动天地。

    楚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胆气更壮,加上强烈的复国之志,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向吴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

    吴军虽然接二连三地吃了几次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出色指挥下,毫无惧色、顽强抗敌,同楚军展开激战,拼死战斗,丝毫不落下风。

    顿时,鲜血如鹅毛般四处飞溅。

    毕竟楚兵在历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伤亡减员严重,远不及吴军以逸待劳,并且吴军背水一战、越战越强、猛攻猛打、势不可挡,不多时,楚军渐渐力感不支,稍显颓势。

    此时该秦军接阵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楚军士气,还冲击了吴军高涨的气焰,但秦兵主帅子蒲另有策略,他发现战场林木、落叶等易燃物较多,打算先用火攻压制一把吴军气势,再行进入战场。

    但这样做也带来一个问题——战死沙场的楚军将士尸体还没掩埋,火攻将把这些尸体焚烧得面目全非,如果打扫战场的时候,一不小心将某个吴兵尸体误殓,将来祭奠这些楚国烈士的时候顺带也把这些吴兵给祭奠了,这是对楚军烈士的大不敬。并且楚兵也在战场,容易造成误伤。

    子西连连摆手,反对道:“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一旁的楚大夫子期着急了,对子西说道:“国家都快玩完了,还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一定会同意我们这样做。”

    征得子西同意后,秦军摆出箭阵,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蹶张弩。

    秦兵单腿伸直蹬弓干,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将箭取火后,咬弦瞄向斜上方,待将领一声号令,漫天箭雨朝战场倾泻而去。

    一排排的弩手不断分批的拉弦、取火、上箭、射击,组成了密不透风的秦军飞火箭阵,火箭落到草地、树木上,又蹿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烧越旺,一时间战场浓烟滚滚,灼伤的哀嚎声和火焰的“啪啪”声不绝于耳。

    在秦军箭阵的摧残下,吴军士气一落千丈,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像山崩一样的垮下来,将士们只顾争着逃命,互相冲撞践踏,死伤的人不计其数。

    侥幸没有被射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冲我撞,互相践踏,阵型大乱。

    秦军见吴军士气越来越低落,认为杀敌取胜的条件已经成熟,鼓点密集,全军出击——吴军又大败。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幸存下来的联军将士们看着被大火吞噬的战场,狼烟滚滚,战场上满是焦黑残缺的上万具插着残箭的尸体,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那断了的长戈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悲壮!

    打扫战场的士兵拿着长戈,对每一具尸体进行检查,对还没断气的吴兵用尽全力进行补刀,对受伤的战友小心进行救治,呻吟、哀嚎、惨叫不绝于耳,让人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阴风开始怒嚎,那惨烈的场面不停的在脑海回荡,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幸存下来的每一个将士的光辉都是那样的璀璨,但是璀璨的背后却是累累的白骨,是妻离子散,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即使你有万千的荣光,却又往往难逃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命运。

    史书中真正的残酷,最触目惊心的是不计其数“大败”、“溃逃”、“灭之”,诗书中轻描淡写的三、五字,其背后注定是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千条的人命,是血腥而残酷的大规模杀戮。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没有人会在乎史官笔下,那些个体们都曾经拥有多么鲜活有趣的面孔,这些人的职业、品行、事迹,乃至于他们的姓名都统统不为人知,大概他们的一生对于历史的唯一意义,就是失望。

    吴王阖闾也很失望,但在秦兵箭阵的蹂躏下,他显得无可奈何而又败的哑口无言,帅残师退至公婿之溪驻防。

    大势已去,此时的吴军陷入既无粮草、又无援兵、四面受敌之境。

    正当穷途末路的吴王阖闾一筹莫展之际,又得到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公子夫概回国击退越军之后,自立为王,是为夫概王。

    这件事终于让吴王阖闾不在犹豫,他下定决心,马上带领残兵败将连夜撤退,再不撤兵便真的成为“无王”了。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十月,楚昭王入郢,历时近一年的楚国复国战争以吴军的全面溃败而宣告结束。

    渐安后的楚国必将走出黑暗,像凤凰磐涅般迎来伟大的复兴,曾经反叛楚国的国家悉数被灭,晋、吴等国也将走向终点。

    浴火重生的楚国似乎已不满足与周室分庭抗礼了,它将成为周王室系统格局彻底沦落后的真正王者,史称“昭惠中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