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中文网 www.ptzw.net,最快更新大楚820 !
叶公伟绩万古存,平乱问政定乾坤。畏龙本是千年误,爱民自有父母心。
——河南省叶县民间诗集
石乞将白公胜尸首掩埋于山中后,本要逃走,很不幸被叶公沈诸梁所擒。
叶公对白公胜深恶痛绝,但对石乞的要求很简单,希望他告知公子胜下落,因为只要他还活着,就会颠覆楚国的长治久安,所以必须将他彻底铲除。
但石乞却告知白公胜已经自缢身亡,还是自己亲自安葬的。
叶公认为,如果公子胜真如石乞所说已自缢身亡,那就要见个尸首,落个心安。于是,叶公又希望石乞能够告知公子胜的埋尸之所。
石乞担心公子胜尸首受辱,不肯透露,还不忘恶心叶公一把:“我当然知道白公埋在什么地方,但他临死前不让我说,所以我不能透露。”
为一个为非作歹的亡人严守秘密,这就很伤活人的感情了,叶公命人在石乞的面前架起了油锅,告诉他如果老实交代,就官复原职、荣华富贵,否则就将他处以烹刑。
一直以来,烹刑都是最惨无人道的刑罚之一,其又根据受刑者的态度分为生烹和死烹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如果石乞坚持严守秘密,他面临的将是最残忍的生烹。
在叶公看来,随公子胜作乱的人绝大多数是不讲诚信、也不勇敢的,他们奸诈欺骗、诡计多端,为了保存自己,随时可以出卖朋友、同伙,甚至是自己的亲人。
他认为,像石乞这种寡廉鲜耻、丧尽天良的小人物,只要遇上危险,生死关头比兔子跑的还快,绝不会挺而走险,只要稍微恐吓下,自然不打自招。
然而,令叶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管如何威逼利诱,石乞始终不肯透露白公胜下落。
面对又臭又硬的石乞,叶公失去了耐心,恼羞成怒道:“再不言,当烹汝!”
自古高洁之士就将胁迫视为侮辱,宁死也不屈从于淫威之下,虽然石乞从未将高洁二字挂在嘴边,但面对叶公的以死相迫,他非但不恐慌,反而自解衣衫,笑道:“我跟随白公图谋大事,此事若成,我则为卿,不成则烹,又有何惧?”
说完,石乞跃进滚沸的汤镬(huò),从容赴死。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有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永远不要轻视小人物,有时他们也有连生死都挡不住的骄傲,也有他们内心所坚守的道义和铮铮傲骨,宁可被煮,也不改初衷。
至此,白公之乱在叶公烹杀石乞、剪除党羽之后宣告结束。
在此事件中,无论是殉国而死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还是被叶公正法的石乞,甚至为父复仇的白公胜,都表现出轻生死、重忠义的侠义精神——忠孝、仁义、诚信、勇敢、无畏。
侠义是儒学的一种江湖表型形式,就连孔子也提倡尚武精神。
于是,楚人们便用“侠”的刚性,来诠释“礼”之柔性;用“义”的激切,来铺垫“儒”的积极入世之情,就连刚复位的楚惠王,也表现出侠义的一面。
东汉王充在《论衡·福虚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楚惠王在吃凉酸菜时发现菜中有水蛭,如果此时声张,种菜的、洗菜的、烧菜的、端菜的按法律都该处死。楚惠王曾在白公之乱的时候和下人们待过一段时间,非常同情下人们,于是咬咬牙,就把水蛭吞食了。
吞食水蛭之后,楚惠王腹痛难忍,令尹十分着急,便问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我吃凉酸菜发现有水蛭,如果责怪后厨他们,他们按律当斩,我于心不忍;如果饶恕他们,便是‘废法而威不立也’。于是我就趁人不注意,吞了下去。”
令尹一听,也没了办法,只得安慰道:“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听天由命,自求多福。
果然,福来了——当天晚上,楚惠王去厕所方便时排出了水蛭,他患有多年的心腹血瘀的病,也因为水蛭的吸吮也痊愈了,因祸得福,正如令尹所说“天之所奉”。
唐代诗人周昙在《春秋战国门·楚惠王》中也赞道:“芹中遇蛭强为吞,不欲缘微有害人。何事免成心腹疾,皇天惟德是相亲。”
白公胜究竟是死是活,目前对于叶公沈诸梁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迎回楚惠王,以安定楚国。
楚惠王复位以后,叶公沈诸梁一时间也风光无两,被楚惠王授以令尹、司马两个重要职务。军政一肩挑,在整个楚国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
楚国自从楚昭王复国之后,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发展阶段,白公之乱对于楚国来说,由于时间短暂,影响范围不大,对楚国并无重大损害,但还是有一些国家依仗吴国不把楚国放在眼里,比如一直在吴楚间摇摆不定的陈国,陈湣公在看热闹的同时一时心血来潮——“恃其聚而侵楚”。
楚国一直想报复,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
白公之乱次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王勾践和将领范蠡、文种等率军大举攻吴,在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大破吴军,消灭了吴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吴军“三战三北”,尸横遍野,一败涂地,吴王夫差仅仅带着少量的残兵逃入姑苏城(今江苏省苏州市)中,龟缩不出。
笠泽之战使吴国国力大损,短时间内再无实力与楚越抗衡。
中原这边也不太平,晋国赵鞅与齐、卫交战,无暇南顾。
时机来了。在叶公的建议下,楚惠王大胆决定,趁势起兵复仇——灭陈。
既然计划是灭陈,那么在主帅人选上就要慎重,楚惠王向太师子穀(gǔ)和叶公沈诸梁询问。太师子穀建议:“以前令尹、司马攻打陈国的时候,右领差车和左史老都随军出征,辅助过主帅,让他俩担任军队统帅,应该是可行的。”
经过白公之乱之后,叶公对用人一事上非常谨慎,他反对道:“右领差车和左史老曾做过俘虏,地位卑贱,国人看不起他们,如果让他们担任统帅,恐怕不能服众。”
太师子穀坚持道:“做过俘虏又怎样?观丁父做过鄀国俘虏,武王让他担任主帅,战胜了州国、蓼国,降服了随国、唐国,开拓了群蛮之地。彭仲爽做过申国俘虏,后来文王让他做令尹,治理申、息二县,征服了陈国、蔡国,使之前来朝见,并开拓封疆到达汝水,楚国得以大治。只要能够胜任职位,出身卑贱又有何妨?”
叶公对楚惠王说:“虽然右领差车、左史老有着和观丁父、彭仲爽一样的出生,但不一定就具有观、彭二人一样的美德,我还担心他二人因为做过俘虏而心生卑贱,难以号令军队、令行禁止。当初令尹子西对没能征服陈国抱有遗恨,上天若要灭掉陈国,一定会安排他的儿子去完成父亲的遗愿,上天意志不容怀疑,您何不派遣子西的儿子去担任统帅呢?”
楚惠王应允,通过占卜,任命子西小儿子公孙朝担任主帅。七月,公孙朝率军抢收陈国的麦子,引陈军出城,大败之。随后包围了陈国。七月八日,楚军攻入陈都。为防止陈国复国,公孙朝灭宗毁祀,杀死陈湣公。随后,楚军占领陈国全境,将陈国以为县,陈国亡。
陈国灭亡之后,叶公也感觉年纪有点大了,准备激流勇退,把机会留给后浪,启用年轻一辈担任楚国的要职。在人选问题上,楚惠王建议由自己的亲弟弟子良接任令尹一职,原令尹子西的大儿子公孙宁接任司马一职。
这是楚国高层的一次大变动,自然少不了占卜。占卜的结果很好:子良接任令尹一职“吉”,并且“过于其志”。“过于其志”的意思就是说子良做了令尹之后,还有上升进步的空间。
楚惠王很满意,大喜。
叶公很不满意,他反问楚惠王道:“令尹之上是什么职位?”
毫无疑问,令尹之上便是楚王。“过于其志”,就有可能夺位篡权,造成楚国内乱。叶公还是对白公胜一事耿耿于怀,希望将楚国未来的隐患捂杀于襁褓之中。
楚惠王采纳了叶公的建议。
于是,叶公毅然决然地交出权力,把令尹一职交给了原令尹子西之子公孙宁,司马一职交给了原司马子期之子公孙宽,然后淡然地回到了封地。功成身退,拂去功与名。
但关于他的事情还未结束。
当初吴国强大,楚国和越国缔结同盟,共同对抗吴国。自从笠泽之战后,吴国日薄西山,越国不断壮大,楚越联盟也出现裂痕。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国为让吴国放松警惕,出兵佯攻楚国,借此迷惑吴国。但此次佯攻,越国有两件事做的很不地道:第一,没有跟楚国打招呼便贸然出兵;第二,盘踞楚国边境数月之久,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
作为越王勾践的外甥,楚惠王感到十分不悦,派公子庆、司马公孙宽率军攻打越军,越军也很知趣,退兵回师。但这仍然不能让平息楚惠王怒火,他准备给越军一点颜色看看,于是,楚惠王提出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征服东夷。
东夷,是众多蛮夷的统称,地处东海之滨,同越国的关系大致上处理的比较和谐,但又不完全亲附越国,忽明忽暗、相安无事。
楚国攻打东夷首先就要考虑二个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如何打。
打开地图,我们便会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楚惠王面临的困难:东夷在越国的东边。换句话说,攻打东夷,首先要沿江东下,抵达越界,然后在没有后勤补给、不惊动越国的情况下,横穿沼泽遍布的越国,孤军深入、长途奔袭一千余里。
这个任务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耗时间、耗国力的军事行动,一不留神便会全军覆没。
第二个问题——人选问题。
一般而言,这种大型军事行动必须要令尹全盘操控,但令尹公孙宁和司马公孙宽抽不开身,因为他们还要防范巴国。
就在去年(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打楚国,包围了楚国的鄾地(今湖北襄阳北),楚惠王派令尹公孙宁、寝尹吴由于、工尹薳固在鄾地击败巴军,巴军惨败。
令尹公孙宁率军乘胜追击,巴国损失惨重、国力大衰,迫使其永远退出汉水流域。为防止巴军反扑,楚军只能驻扎前线。
于是,楚惠王再度召见退休的叶公沈诸梁。
经过几天考虑,叶公同意了。
秋季,叶公沈诸梁率军攻打东夷。战果辉煌——三夷百姓(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皆臣服于楚,并与叶公在敖地(今浙江滨海处)结盟。
楚国在越国眼皮底下人悄无声息的收编三夷,越人大惊,越王勾践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鲁莽行动,余生再未起扰楚之心。
经此一战,楚国声威大震,“天下莫敢以兵南向”,叶公沈诸梁也正式告老引退。楚惠王念其功高劳苦,“彼崇其爵,丰其禄”,赐给他食田六百畛,从此安度晚年。(《战国策》)
约二百年后,荀子在《荀子·非相》中写道:“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邦有道时,文能安邦;邦无道时,武能定国。
一个才华卓越的水利专家,一个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之勇士,一个因与孔子政见有分歧而被杜撰“叶公好龙”故事误解百世之人。